新華社西安2月12日電 題:“出大力、流大汗的少了,懂技術、有手藝的多了”——來自出陝務工專列的觀察
新華社記者張斌
秦巴山區深處,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的火車站,K4258次務工專列載着上千名務工人員前往江蘇、上海等地。
這是一列專門從秦巴山區開往沿海城市的務工專列,至今已連續開行20餘年。
因為列車沿途經過陝西多個“務工大縣”,每年正月十五前後,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都會專門組織工作人員,一頭對接當地政府、老鄉,另一頭對接用工企業,提前安排運力。
紫陽火車站開行務工專列送老鄉們返崗。(受訪者供圖)
李銀昌是中國鐵路西安局安康車務段職工,組織客源已經10餘年,他發現外出務工的老鄉們正在發生變化。
“以前,很多老鄉外出一身工服,回鄉還是一身工服,有的手裡拎着塞滿工具的塑料桶,背上背着大包鋪蓋卷。”李銀昌說,“外出務工者多,車廂裡都擠不下,老鄉行李也多,我們得幫忙一趟趟往車上搬。”
“這兩年變化最為明顯。”在李銀昌看來,現在外出務工的老鄉講究多了,出門、回鄉都是一身新衣,一個拉杆箱就裝完了所有物品,并且以前大家搶着買硬座,現在卧鋪最吃香,還有不少人會選擇更加快捷的高鐵、飛機。
紫陽火車站工作人員為候車旅客答疑解惑。(受訪者供圖)
去當地政府和村莊收集老鄉們的出行需求時,李銀昌和同事們還發現:過去,外出的老鄉多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的工作,這幾年則更多向技術密集型行業延伸。整體來看,出大力、流大汗的少了,有技術、有經驗且經過系統培訓的新型産業工人多了。
務工人員的“轉型”,也折射出秦巴山區的變化。陝西省安康市、漢中市多個縣區的人社部門負責人說,近年來,秦巴山區開辦了種類豐富的社區工廠、企業,留下一大批“歸雁”,而不少老鄉也參與到多種多樣的技能培訓中,他們務工的選擇面多了,勞動強度小了,收入正不斷上漲。
旅客在漢中火車站乘坐務工專列準備出發。(受訪者供圖)
在紫陽火車站,36歲的李紅喜和同伴們準備乘火車前往蘇州。“我在建築工地搬過水泥、送過水,以前就靠出苦力、出蠻力賺錢,前兩年在家鄉專門學習了修腳手藝,在蘇州幹得挺好,也積累了經驗,這次希望能和同鄉開個屬于自己的修腳店。”
為了适應老鄉的變化,鐵路部門的服務也在轉型。“以前是我們定好開車方案,鄉親們‘被動’搶票,現在是鄉親們提需求,我們有針對性地制定開車方案;以前為了鄉親們‘走得了’,我們更多地加挂硬座車廂,現在為了鄉親們‘走得好’,我們增加卧鋪票額、改善候車環境,讓他們旅途更加舒心。”李銀昌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