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長治瓜皮鬥不過一個壺關疙瘩。那麼,你知道、了解壺關疙瘩和長治瓜皮的來曆嗎?
“壺關疙瘩”的來曆
一是跟壺關人的長相有關。壺關人的長相有個特點,就是腦袋的前後隆起,俗話說的就是“小時候腦袋沒睡平”,“前奔後突”。好似長有兩個疙瘩,猶如腦袋前後長反骨。史上最著名的反骨仔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延。
二是跟“長平之戰”有關。當年韓國割讓上黨十七郡時,這些所屬臣民紛紛不願意歸降“虎狼之秦”,卻在郡守馮亭的帶領下投降趙國。都知道腦生反骨在古代是指性格反複,不甘寄人籬下。其實卻是忠心耿耿,勇于開創思維敏捷的象征。
“瓜皮”在這裡并不是指西瓜或者其他瓜的皮,而是山西晉東南一帶的方言。代表的意思大緻為帶着痞性,頭腦滑溜,桀骜不馴還不服管教。
“瓜皮”來源其一是,相鄰晉城人稱其吃西瓜連西瓜皮就吃了,意為摳門小氣薄皮。還有就是長治人将吃完的西瓜皮洗淨去瓤,涼拌清炒成為一道名菜,稱之長治瓜皮。這兩種說法意思都為長治人會算計太精明。
而本地人則稱呼滿大街溜達,一身痞子氣的小年輕為“瓜皮”。這種意思包含就是“不服管教,難以治理”的意思了。
“長治”之名的緣由,是因為揭竿而起的原因。但在于當時明朝統治者眼裡,這就是“深山出刁民”難以治理的典型,所以才有了飽含期望的“長治”。作為“長治”人自古以來的秉性,從最初的頑強拼搏吃苦耐勞帶着絲絲狡黠,到“長平之戰”給予桀骜不馴的敲打,到後世戰亂不息為明哲保身的“世故圓滑”,再到忍無可忍的“陳卿起義”,最後帶着痞氣的算計,這不就是“瓜皮”的演變過程麼?
所有的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瓜皮”所包含的褒貶義也是一樣。隻希望後世的演變,多一份褒義,沒有了貶義。
所以在當時其實是為了不令自己的國家韓國受到損失,郡守馮亭也是在經過一個多月和上黨郡内百姓代表商議謀劃後,決定利用當時唯一可以和秦國相抗衡的趙國,以保存韓國。
三跟地理位置有關。壺關地處太行山,地勢險要山巒起伏,自古便為兵家必争之地。三國時期袁紹部下高幹先降後反曹操,居守壺關。曹操率大軍親征,經太行八徑之太徑羊腸坂,峰巒疊嶂,溝谷縱橫,懸峭屏連。曹操留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诘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罴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栖。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可知此地是何等的山高路遠,故而稱之為“山疙瘩”。于是就有了“壺關山疙瘩”之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