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方言裡“糯米”讀成tsut8 bi3,但是“糯”字在漳州方言中的讀音是lo6,與讀成入聲的tsut8相去甚遠,可見本字另有它字,這個本字就是“秫”。
“秫”:《說文》稷之黏者,從禾,術象形;《爾雅·釋草》衆,秫;《疏》衆一名秫,謂黏粟也;《唐韻》食聿切,音術,谷名。東晉陶淵明在《和郭主簿》中寫道: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由此可知,“秫”在先秦時期已經是用于表示有粘性的谷物,直到東晉仍在沿用。“糯”:《集韻》奴卧切,音懦。稻名;《說文》沛國謂稻曰稬;或作糯;《增韻》稻之黏者,可以為酒。由糯字的解釋可知,糯在早期是稻谷的意思,直到《增韻》(南宋時期)才有了粘性稻谷的含義。由此我們知道漳州方言采用的是保留上古漢語表粘性稻谷字義的“秫”字,沒有和北方官話一樣采用後起的“糯”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