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

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7 22:19:00

關注二十大系列評論

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1

海南環島旅遊公路。圖/新華社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這一論述深刻說明了高質量發展是“首要任務”,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正确把握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間國内國際循環的關鍵,離不開國内大循環的“以我為主”和國際循環的“高水平”。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路徑選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到,“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

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邏輯、曆史邏輯、現實邏輯決定的,同時也明确了我國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特别是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中國深度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迅速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來随着國際國内形勢的變化,中國的經濟發展遇到了一些新情況。

從國内看,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超過一萬美元,需求結構和生産方式發生重大變化。但生産體系内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

經曆了改革開放後持續數十年的高速增長,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即出口、投資、消費的權重發生轉變,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基于勞動力等要素低成本的比較優勢的現代化趕超戰略已經不适應發展形勢。

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2

10月6日,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曆史文化街區挑選油紙傘。圖/新華社

高質量發展階段,投資促進GDP上漲效能降低,出口拉動經濟增長面臨着世紀疫情所造成的産業鍊供應鍊斷裂、外部環境日趨紛繁複雜和制造業轉移的挑戰,内需消費已經成為拉動中國新時代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從國際看,近年來西方主要國家民粹主義盛行、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逆全球化擡頭,全球産業鍊面臨重大沖擊。

特别是新冠疫情以來,西方各國對産業鍊、價值鍊的安全重視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國政府産經政策與國家安全考量夾雜,對産業鍊、價值鍊的布局與管控明顯趨緊。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的重要性已經超過效率,成為企業的主要追求。很多國家也出于維護自身經濟安全的考慮,要求已經轉移到海外的生産環節重新遷回本土。産業鍊、供應鍊因此變得更短、更有彈性,本土化趨勢日益明顯。

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3

10月13日,智能水平運輸機器人在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作業。圖/新華社

國内大循環關鍵在“以我為主”

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其中“内生動力和可靠性”體現了“以我為主”戰略思維和戰略主動。

曆史經驗來看,在一個國家走向經濟強國的過程中,必然伴随着構建完善的内需體系。目前全球人口和市場規模較大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歐盟基本上都屬于這種類型。中國具有世界獨一無二、超大規模單一市場和門類齊全的制造業體系,有基礎設施、産業配套能力以及專業人才方面的明顯優勢,營商環境持續優化,超大規模市場吸引力不斷增強。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牢牢把握市場“以我為主”,把實施擴大内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制約國内大循環的關鍵堵點,中國市場的強大優勢就能得到充分釋放。

當前,美西方國家奉行冷戰思維,拉幫結派,企圖在産業鍊供應鍊對我實行“脫鈎斷鍊”,在核心技術上構築“小院高牆”。10月12日,美國公布了拜登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将“與中國競争并戰勝中國”作為其戰略目标。在核心技術領域,全球産業鍊和供應鍊出現了“斷供”“斷鍊”的不确定性,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倒退。

從中國而言,提高國内大循環的可靠性,關鍵産業實現“以我為主”,就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融合集群發展。

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作出部署(暢通國内國際雙循環)4

國家會展中心(上海)南廣場,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即将在此開幕。圖/新華社

國際循環突出“高水平對外開放”

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并非要将國内大循環獨立于全球化之外,而是更加強調國際與國内循環的相互促進作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交融,國内大循環需要開放來提質增效,雙循環需要開放來塑造新優勢。

“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關鍵在于“高水平對外開放”,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制度型對外開放”。制度型開放是以規制、規則、标準開放為主的開放,具有全面、系統、穩定特征,是一種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

以自貿區建設破除制約貿易投資便利化的制度障礙,以外商直接投資法等系列法律,改善營商環境,積極對标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等高标準國際經貿規則,都體現了我國探索擴大制度型開放的思路。

二是以開放提供新動能。我們正抓住數字經濟這一關鍵增量,大力推動數字貿易、跨境電商、新型離岸貿易等新業态發展,抓住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新機遇拓展國際産業合作,更深融入和穩固區域産業鍊供應鍊。

三是推動向以服務貿易為新重點轉型。服務貿易是我國推動高水平開放的新重點所在,我國也正在進一步加快推進服務業對内對外開放進程,打破服務業領域的市場壟斷與行政壟斷,推進壟斷行業向社會資本開放。

此外,積極妥善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制探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與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的一體化管理,打造服務貿易開放新高地,對引領高質量發展也至關重要。

面對國際國内複雜形勢挑戰,二十大報告為中國式現代化規劃了宏偉藍圖。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增強國内大循環内生動力和可靠性,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将為全球經濟向好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和引擎。

撰稿 / 萬喆(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陳荻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