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佳琦穿女裝

李佳琦穿女裝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05:36:24

白肉

編者按:這裡是一個懷舊劇場。

“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采用最樸素的烹饪方式。”

今天打開某音,這句經典的旁白依然廣為流傳。一句嚴肅對待烹饪的人生态度,已在短視頻的BGM下百味叢生,一掰手指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居然已經開播十年了!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1

“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采用最樸素的烹饪方式。”

2012年5月14日,這部紀錄片第一季首播時,我的娃還沒生,自己還是一個瘦子,半夜不吃夜宵,白天普拉提,晚上熱瑜伽輪着操練,對碳水食物的怨念頗深;十年後,娃已滿地跑,自己平日最愛搜集的,就是某點評網站美食網紅餐廳,夜宵外賣每天吃着,吃成了幸福的大胖子。如果沒記錯的話,“吃貨”這個詞,就是在那時成了一個愛稱。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2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海報

遙想當年,“舌尖”剛播時,真是人人談論,戶戶舔屏,淘寶特産賣家個個笑逐言開。毫不誇張地說,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觀衆幾乎都是一邊在網上熱議片子裡的食物,一邊在淘寶下單。

第一季帶火過螺蛳粉、諾鄧火腿、松茸、毛豆腐……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3

螺蛳粉

第二季帶火過遂昌冬筍、雷山魚醬……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4

雷山魚醬

第三季先不說吃的,帶火了山東章丘的手工鐵鍋,濟南的刀,銀杏木砧闆,四川老泡菜壇子……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5

第三季鐵鍋賣斷貨時,商家發布的通知。

“淘寶數據”發布稱,《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開播後5天,584萬多人上淘寶找零食特産,搜索次數達471萬次,有2005萬人浏覽過相關美食頁面,成交729餘萬件。食品類的購買高峰,也逐漸從此前的11時和16至17時,向22至24時轉移了。

該紀錄片播出後,淘寶銷量增長最快的食品,是原本冷門的毛豆腐、松茸、諾鄧火腿、乳扇等。其中,最受寵的是雲南諾鄧火腿,5天内成交量增長了17倍。淘寶上一家諾鄧火腿店近一月賣出的45件火腿中,有44件是在節目開播後才下單的。

可見,深夜放“毒”,“毒性”忒大。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酸甜。”

從食材的采集,食物的制作,食品的曆史,制作方式的傳承,地方的飲食文化,在《舌尖上的中國》,我們看到的不隻是餐桌上的美食,還有人和食物的關系,之所以第一季能夠爆紅,是因為觀衆從食物的前世今生、食物背後的人情世俗,了解到真正的中國美食和中國人。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6

《舌尖上的中國》劇照

近日登上微博,看到現在依然有人評論,“至今看《舌尖上的中國》,依然盈眶濕睫。”

美食紀錄片從那時便迅速崛起,總有那失眠多夢的、分手後不能委屈胃的,被甲方逼着熬夜的打工人,靠着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紀錄片頑強活了下去。

不得不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騰空出世,在當年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最突出的兩點就是:

首先,它讓國人更多地開始關注紀錄片,國産紀錄片漸漸從地下浮出水面;十年後,不僅各大平台視頻網站都單獨設立紀錄片頻道,登上院線的國産紀錄片也逐年增多。

其次,這部制作精良的紀錄片,令更多的外國觀衆被中國美食和中國人傳統美學所吸引,颠覆了一直以來老外印象中的中國美食。

畢竟,在唐人街的老外們熟悉的中餐,僅僅是那幾道中國人也不了解的“中餐”,比如左宗棠雞、牛肉西蘭花等等。一個美國脫口秀演員在脫口秀裡吐槽說,他一直以為,幸運餅幹是個會算命的亞洲廚師在後廚裡制造出來的,結果呢,來到中國後發現,中國壓根沒有這玩意兒!

而有專業人士評價說:“舌尖”所展現的美食背後,有的人看到了鄉愁,有的人看到了美食,有的人看到了親情,有的人也看到了家國情懷,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找到各自的解讀和觀點,這恰恰就是國際化紀錄片的特征。

從“舌尖體”的廣為流傳就能證明這一點。“舌尖”的旁白,每個詞都認識、聽過,但重新組合起來,卻特别有新意有意思。有人總結說,“舌尖體”标準格式為:環境 人物 動作 目的 心情 意義 感慨,然後堆砌一些形容詞,聽起來很有感染力。

比如形容大魚頭,用的是“精彩”;

比如形容調味品,用的是“浩浩蕩蕩”;

“環境越是惡劣,回報越是豐厚”;

“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财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人類活動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離合,也在調動人類的聚散,西方人稱作‘命運’,中國人叫它‘緣分’”。

用曹雪芹的話來說,“多了幾分精緻的淘氣!”

在第一季中,我最喜歡第三集《轉化的靈感》。出于一位終身豆制品愛好者的大局觀,我認為,這一集真是集中國智慧之大成,其中,對石膏點豆腐的思辨,令我對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複興心生感動。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7

胡學兵在制作豆腐。

“秤盤裡的白色粉末是石膏,它是把豆漿點化成豆腐的關鍵,胡學兵對于石膏的純熟運用,和他的祖先如出一轍,在煮沸的豆漿中,變性的蛋白質和石膏相遇後迅速發生膠凝作用,這種變化如此巨大,以至于在瞬間就可以覺察到,遙遠的年代裡,石膏常常出現在中國術士們的秘籍之中,而它和豆腐的淵源據說也恰恰與此相關,很多人相信,2000多年前,正是熱衷煉丹的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中用豆漿培育丹苗時碰巧加入了石膏,于是無意間促成了豆腐的誕生,不管事實是不是真的那麼富有戲劇性,中國人必定經曆了漫長的摸索,才讓豆腐最終成為了一種了不起的中國食物。無論如何,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豆腐無限包容的個性,給擅長烹饪的中國人創造了極大的想象空間。”

李佳琦穿女裝(想當年十年前這部紀錄片的帶貨能力堪比李佳琦)8

“豆腐的誕生,徹底改變了大豆的命運。”

毫無疑問,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創造了當年的收視神話,不僅在同時段收視率全面打敗電視劇,更成為全民讨論的話題。“舌尖”走紅後,直接帶動當年紀錄片銷售超越前一年的150%,簡單地說,“舌尖”出現前,頂級紀錄片一分鐘十塊錢,“舌尖”出現後,頂級紀錄片狂飙到一分鐘一萬塊。而當年“舌尖”的DVD也在一周内賣出16000套。

自然,“舌尖”的成功離不開頂配的創作團隊,不僅依賴于陳曉卿紮實的文學功底,還有陳立、蔡瀾等資深食客的傾囊相助,也得益于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多年積攢的“美食學問”。受意大利美食專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卡羅·佩特裡尼一本名為《慢食運動》的書的啟發,“美食學與下列領域有關,第一植物學、遺傳學以及其他自然學科,就是多種食物進行分類、給予它們保護;第二物理學、化學,選擇最好的産品,研究如何料理;第三農業、畜牧業、作物學,關心優質生産和原材料的多種多樣;第四生态學,因為人類在生産、運輸、消費過程中改變自然、人為所用……”她據此來劃分《舌尖上的中國》每一個分集。

其中最重要的理念,後來在《舌尖上的中國》裡以“記憶中的味道”呈現。“以一種比較慢的節奏去吃東西、去生活,食物都是最本初的那種食物,最幹淨、最樸素、最具有自然韻味的。”

這種認真研究的拍攝理念,也延續到在“舌尖2”幾位80後的導演身上,他們被要求兩年之内走南闖北,他們臨出發前還收到更加具體的指令:要熟悉當地的植被覆蓋、溫度濕度、拍“50塊錢”以下的食物、坐當地的交通工具等等。

所以,這對所有宣稱“拍紀錄片是低門檻的”那些人是一個恥笑,因為拍紀錄片=科學研究,當然隻想拍一部紀錄片給自己欣賞的除外。

從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開始,到2018年的《風味人間》,陳曉卿可謂“吃”心不改,他對美食的愛真是情比金堅,現如今美食紀錄片四處開花,像《人生一串》《尋味順德》這樣的好片也與日俱增,但仍沒有一部能夠超越《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可能對于被各種好看好吃的美食塞飽而逐漸挑剔的觀衆來說。好吃的味道,的确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正像陳曉卿所說,中國人熱愛美食,是源于對生活的熱愛,大味必淡,往往在最邊遠閉塞的廚房裡,你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

好了,我去吃我老爸做的酸菜餡餃子了。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施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