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氣象局“關于實施熱帶氣旋等級的國家标準”,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超強台風、強台風、台風、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熱帶低壓六個等級。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于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為台風,自1989年起,我國采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标準。
按照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的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最大風速10 --11 級,(24.5--32.6m/s);
台風,最大風速12 --13級,(32.7m/s--41.4m/s);
強台風,最大風速14--15級(41.5m/s--50.9m/s);
超強台風,最大風速≥16級(≥51.0m/s)。
形成。台風發源于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海面上形成了強盛的積雨雲,這些積雨雲裡的熱空氣上升,周圍較冷空氣源源不絕的補充進來,供給了熱帶低壓較多的能量,如此循環,雲團越來越大。不斷擴大的雲團受到地球轉動偏向力的影響,就逆時針旋轉起來,在南半球是順時針。台風登陸陸地後,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應不足的共同影響,會迅速減弱消亡。
台風發生的地點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飓風,在菲律賓被稱作“碧瑤風”。在孟加拉灣地區被稱作“氣旋性風暴”。在印度半島被稱作“熱帶氣旋”。在澳洲被稱作“畏來風”。在墨西哥人則稱之為“鞭打”。在南半球則稱“旋風”。
台風源地。全球台風主要發生于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
台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台風隻占13%,發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風極少,僅偶爾發生。
台風結構。發展成熟的台風,可分為三個區域:外圈,半徑約200-300km,風力可達6級以上。中圈,半徑約在100km,是對流和風雨最強烈區域,破壞力也最大。内圈,半徑約5-30km,多呈圓形,風速迅速減小或靜風。如果從水平方向把台風切開,有三個區域:台風眼區、雲牆區、螺旋雨帶區(外層區)。台風眼區:風力很小,天氣晴朗,平均直徑為40km。雲牆區:雲層高度可達到19km,周圍寬可達幾十km,這裡雲牆高聳,狂風呼嘯,大雨如注。螺旋雨帶區:雨帶寬度在幾十km到幾百km,長幾千km,有陣雨和大風天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