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不一樣的感受?江蘇各地出台企業員工留蘇過年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就地過年不一樣的感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江蘇各地出台企業員工留蘇過年優惠政策和獎勵措施
就地過年 一樣溫暖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1月14日上午,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人事勞動與社會保障局召開企業專項補貼政策調研會。“政府的優惠政策出台、外來務工人員戶籍所在地政府疫情防控措施加嚴、企業積極宣傳引導三者疊加,使得企業外來務工人員就地過年的比例比預估的還要高。”蘇州易德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胡曉谷說,通過摸底,應該有超過90%的員工會留在公司過年。
近日,蘇州市相城區上了熱搜。1月11日,相城區在蘇州大市範圍内率先出台《關于鼓勵企業外地員工春節期間留相過節的若幹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1月13日,該區又緊接着出台《關于鼓勵建設領域外地員工春節期間留相過節的若幹專項措施》(以下簡稱“專項措施”)。随後,常州溧陽、南通海安曲塘鎮、無錫新吳區等地政府紛紛出台企業員工留蘇過年相關政策,或者面向企業和廣大員工發布“倡議書”。政府的各種補助政策、獎勵措施疊加出台,旨在鼓勵企業外地員工留在江蘇過年,确保疫情防控成效的同時,也确保企業生産穩定有序。
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張海波認為,政府正在從突發事件中學習,按照中央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補短闆、堵漏洞、強弱項的要求,在實踐中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另外,鼓勵外來人員留蘇過年是一種比較有效的風險溝通方式,相比于一刀切的風險管制,這種方式的成本更低一些。風險溝通其實就是宣傳引導,它不僅是一種觀念和知識上的溝通,也可以是切實利益的補償或激勵,給留蘇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适度的補貼,相信會提升風險溝通的效果,是很務實的做法。
體現“江蘇溫度”,旨在暖心留人
根據蘇州市相城區出台的“若幹措施”,2月11日至17日春節期間,企業安排外地員工留在相城的,按每人500元标準給予企業補貼;安排留在相城外地員工在崗工作的,按每人每天100元标準再給予企業補貼。春節期間,企業租用國有(集體)資産類集宿樓、藍領公寓、人才公寓等用于安排外地員工住宿的,減免半月房租。
除了補貼這條“硬杠杠”,“若幹措施”還提出了“軟環境”,即過年氛圍的營造。相關部門将組織開展留在相城外地員工生活關愛活動,通過走訪慰問等形式,為留在相城外地員工送溫暖、獻愛心;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豐富留在相城的外地員工節日生活。
常州溧陽出台《市政府關于2021年春節期間減少外來員工流動的實施意見》,規定以企業作為申報主體,按外來員工留溧過節的數量,以1000元/人的标準獎勵給企業。
“春節是團聚的傳統節日,對确有需要來溧團聚的低風險地區家屬,我們也給予政策補助,體現溧陽‘溫度’。”溧陽市發改委副主任徐傑介紹,溧陽給予企業外來員工來溧直系親屬500元交通補貼和1000元在溧住宿補貼,以及免費遊覽市内收費景區的優惠政策。
無錫高新區(新吳區)則向全區企業和員工發布了一封“倡議書”,倡議企業通過“留崗紅包”“過年大禮包”“特殊津貼”“錯峰調休”“領導帶頭”等積極措施留工穩崗,關懷引導外地員工盡量“就地過年”“留新吳過年”。
江蘇陽光集團辦公室主任兼技術中心主任曹秀明告訴記者,這兩天,陽光集團正在緊鑼密鼓摸底排查員工就地過年的情況。往年有兩三百人會留下來過年,今年預計會有10倍。同時,集團正在制定細則,給予就地過年的員工發放留崗補貼,力度會超過現有其他地方公布的政策。同時,根據生産訂單和經營成本,适時考慮設立春節生産專線,穩定就地過年員工的情緒。
防疫生産兩不誤,着眼于企業長遠發展
“全區符合政策條件的企業外地員工約8萬多人,前期調研時,留在相城過節的比例大概40%。但外地員工最終留在相城過節的比例是動态的。他們一方面會考慮各地疫情防控形勢變化、返鄉存在的風險等因素,另一方面會考慮企業在春節期間給予員工的勞動報酬、福利待遇等因素。”蘇州市相城區人事局副局長朱臻毅告訴記者。
“政府相關部門出台外地員工就地過年的政策意見,除了降低企業的留人成本,更重要的是以政府來牽頭引領,企業員工會更信任,群體效應會更明顯。”胡曉谷認為。此外,政府的這筆補貼是發放給企業的,這種靈活的發放方式,更有利于企業總體調配、統籌。“把支配權交給企業,凸顯了政府的政策着眼于企業的發展。”胡曉谷說。
在溧陽公布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确了“以企業為主體申報”。江蘇力樂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劉富祿告訴記者,公司現有員工600多人,外來員工将近400人,有了政府的政策和公司出台的各種補貼及津貼措施之後,90%以上的員工打算在溧陽過年。
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手抓,政府和企業要考量的是員工的穩定性。“我們現在鼓勵就地過年,一方面是為了減少人員的流動,另一方面是為了彌補企業在疫情期間的損失。”南通海安市曲塘鎮副鎮長潘國華介紹,去年春節後,因為疫情,曲塘鎮的大部分工廠都未能如期開工,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今年,曲塘鎮将通過發放老員工“以工引工”補貼和新員工自我推薦補貼兩種方式來進一步擴大招工範圍。
如何把“打工經濟”轉變為“紮根經濟”
蘇州大學政府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黃建洪認為,政府和企業既要管控疫情又要發展經濟,而經濟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企業員工的穩定性。然而,常年以來,每到春節,江蘇特别是蘇南的用工單位都會感到無人可用。這需要政府思考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即如何把“打工經濟”轉變為“紮根經濟”,或者叫“在地經濟”,外來員工不用年年像候鳥一樣長途奔波。
制造業發達的蘇州地區,對企業用工需求曆來十分重視。去年年初,蘇州昆山、常熟等縣市區通過包機、包專列、包專車等方式,第一時間接外地員工返崗複工,有力保障了企業複工複産。2020年第四季度,企業訂單逐漸增多,短期内出現了“用工難”問題,蘇州市在全市範圍内集中開展了“八個一”強化企業用工服務專項行動,解決企業用工需求。
“政府提供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這些有形的保障,而市場更多的是通過供需關系、價值規律、資源配置來實現平衡,如何讓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實現對握,讓市場主導,企業作為主體,多方協同,類似春節等節假日人力資源緊缺的狀況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黃建洪說。
小曾是蘇州易德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維修主管,他是從公司一線成長起來的技術人才,已經在易德龍工作了11個年頭。遠在湖南家裡的一雙兒女,聽說爸爸不回去過年,并沒有太多的怨言。因為小曾在去年的端午小長假和“十一”長假都回去陪伴了他們。在小曾心裡,這家公司管理“人性化”,過年過節提高餐标不說,這次僅“就地過年”一項的補貼就有大幾千元。小曾希望通過自己在單位的付出,為兒女換來更好的學習機會。
黃建洪表示,目前各地出台的這些政策,意味着政府要付出财力,但長遠來看,更為重要的是政府和企業如何營造良好的人力資源環境,讓外來務工人員從“客居江蘇”變成“就在江蘇”。這就要讨論城鎮化或者城市化的内涵如何以人為本,如何回到人民的獲得感以及長期可持續發展上來。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5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