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經典發明?最近,一位中國的老木匠阿木爺爺在網絡走紅,他在視頻中展現了自己精湛的木工手藝,不用釘子和膠水,而是用傳統的榫卯技藝徒手打造了将軍案、蘋果鎖、拱橋、運動的小豬佩奇等物件,獲得了國内外無數網友的稱贊,被網友們稱為“當代魯班”,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2008經典發明?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最近,一位中國的老木匠阿木爺爺在網絡走紅,他在視頻中展現了自己精湛的木工手藝,不用釘子和膠水,而是用傳統的榫卯技藝徒手打造了将軍案、蘋果鎖、拱橋、運動的小豬佩奇等物件,獲得了國内外無數網友的稱贊,被網友們稱為“當代魯班”。
說到魯班,相信在中國,幾乎每個人都知道他。魯班是我國曆史上的能工巧匠,在農業工具、木工工具、土木建築等方面有着豐富的發明創造,是工匠們的祖師爺、建築業的鼻祖。
魯班的發明創造十分豐富,而且有些發明創造帶有傳奇色彩,所以有些人認為魯班隻是傳說中的人物,但在《墨子》《孟子》《呂氏春秋》等先秦古籍中,就有關于魯班的記載。這些記載雖然有的隻有隻言片語,有的稍顯碎片化,有的帶有明顯的傳奇色彩,但卻證明了魯班是真實的人物無疑。從這些古籍中,我們可以知道,魯班大約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他姓公輸,名般,所以被稱為公輸般、公輸子,又因為古時候“般”和“班”同音,可以通用,加上他是魯國人,所以人們也常稱他為魯班。漢代的趙歧在給《孟子·離婁》中的“公輸子”作注時,就寫道“公輸子,魯班,魯之巧人也”。也有人認為魯班和公輸般并不是同一個人,比如晉人葛洪在《抱樸子·辨問篇》中說:“班(魯班)、輸(公輸般)、倕(黃帝時巧人)、狄(墨翟)機械之聖也。”就把魯班、公輸般看作是兩個人。
《墨子》是最早記載魯班事迹的古籍,根據《墨子·公輸》的記載,大約在公元前450年,楚國請魯班制造了雲梯,準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知道之後,從魯國出發,走了十日十夜,來到宋國,制止了這一行為。墨子先是和魯班講道理,告訴他幫助楚國攻打宋國會導緻很多百姓的傷亡,魯班這樣一個崇尚道義的人不應該做出這樣不仁義的事情。魯班被說服之後,為了讓楚王放棄攻打宋國,墨子又和魯班進行了一場攻城和守城的演習。魯班所有的巧妙的攻城戰術都被墨子完美地化解了,而且墨子告訴楚王,即使自己被殺,自己的學生也已經拿着他的守城器械,在宋國等着楚國進攻了。
在這場和墨子的較量中,魯班處于下風。但經過這件事情,墨子反對為戰争制造武器,主張制造實用生産工具的思想影響了魯班,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巧思投入到其中,發明創造了各種實用的農業工具和木工工具。所以,見于記載和傳說中的魯班的發明創造十分豐富,但魯班創造的兵器卻相對較少,除了《墨子·公輸》中提到的雲梯,還有就是《墨子·魯問》中提到的鈎強。
農業工具方面,《世本》記載魯班制作了石磨,明代羅颀所著的專門介紹我國古代先民發明創造的著作《物原》說他發明了砻(去掉稻殼的工具,形狀像磨,多用木料制成)、磨、碾子,《古史考》記載魯班制作了鏟。
木工工具方面,《物原》記載魯班制作了鑽(矯正木材彎曲的工具)、隐括(矯正木材邪曲的器具),曲尺、墨鬥、鋸子也被認為是魯班發明的,其中曲尺還被稱為“魯班尺”。
除了發明工具,在土木建築領域的發明傳說中,魯班對榫卯的運用也非常有影響力,相傳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以六根木條為材料,用榫卯技術制作了一件可拆可拼的玩具,被人稱為“魯班鎖”。《古今圖書集成》則記載了襄陵縣有座木橋,名為飛虹橋,不見斧鑿痕迹,應該也是用榫卯技術制作而成,人稱“魯班橋”。到了明代,我國唯一一部民間建築營造的典籍,被命名為《魯班經》,在木匠、工匠中廣為流傳,一直流行到清代。
此外,魯班還制作過一些仿生機械。《墨子·魯問》就說魯班制作過一隻木鳥,不僅能夠乘風飛上天空,而且能夠長時間不降落。此外,魯班還在木車馬上設計過機關,使他們能夠行走自如。
魯班不僅善于巧思,而且善于觀察周圍的事物,并将從這些事物中得到的啟發運用在發明創造上。相傳他發明鋸子,是得益于他爬山的時候,手掌被一棵草劃破,仔細觀察之後,他發現這棵草的葉子兩邊有小齒,于是他就模仿這棵草的葉子制作了伐木用的鋸。此外,相傳魯班制作木鳥,也是從天空中飛翔的鳥兒身上得到了啟發。
除了自身的聰慧,善于觀察與發現,魯班的母親也對他的發明創造有過幫助。相傳魯班在做木工活時,每次用墨鬥放線的時候,都需要母親幫忙拉住線的一端。為了能獨立操作,魯班反複進行探索、試驗,終于找到了解決辦法——在線頭上栓一個小彎鈎,放線的時候可以用這個小彎鈎鈎住木頭的一端,代替用手拉線。後世木工為了紀念這個創造,就把小彎鈎叫做“班母。”
妻子也為魯班的創造發明提供過啟發。根據《玉屑》的記載,魯班的妻子也是個能工巧匠,她發明了傘。相傳最初,魯班在刨木料的時候,需要妻子幫忙扶住木料,後來他就制作了一個卡口,刨木料時用它來頂住木頭,這樣就不用妻子幫忙了。為了紀念魯班的妻子,工匠們就把這個卡口稱為“班妻”。
魯班對建築的質量也頗為重視。在古代,上梁(指安裝建築物屋頂最高一根中梁)是建房中一個重要環節,傳說很多人都請魯班來上梁,魯班每次都十分注重細節,嚴格把關,保證梁與梁之間嚴絲合縫,渾然一體。
兩千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傳頌着魯班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奇思妙想與高超技藝不斷被神化,成為一個智慧大師、能工巧匠的形象被世人敬仰。在今天,他對我們的社會依然有着極大的影響,由中國建築業聯合會頒發的建築質量最高獎被稱作“魯班獎”(全稱為“建築工程魯班獎”),這個獎是中國建設工程質量的最高榮譽獎。魯班善于觀察,不斷探索、實驗,精益求精的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作者系濟南中華文化學院(濟南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記者 陳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