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學而篇深度解析

論語學而篇深度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13:11:33

論語學而篇深度解析? 【原文】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論語學而篇深度解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論語學而篇深度解析(論語筆記第178講君子居之)1

論語學而篇深度解析

【原文】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譯文】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裡非常落後閉塞,不開化,怎麼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怎麼會閉塞落後呢?”

上一章子孔子乘着回答子貢的問話感歎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雖天天坐在路邊翹首以盼,終究還是沒能等到一個識貨的好商人,夫子這塊白璧無瑕的美玉,終是難見天日,也隻好韫匵而藏了。

古今專家對本章解讀都是從“出世”的角度展開的。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但終不得志。他終究還是個人,聖人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因此也就有了“子欲居九夷”的想法。另一方面,人在一種環境和狀态下呆久了,就會産生換換環境的想法。追求一件事久不見成效,也會冒出懈怠的情緒。

子欲居九夷

真是這樣的嗎?孔子會有懈怠的情緒而想找個地方去躲清淨嗎?“子欲居九夷”,他到底想去做什麼呢?

我們在第37講《夷狄野人,難如諸夏》中講過孔子的“夷夏觀”,并且指出孔子是大漢族主義的鼻祖。“現代學者研究認為,我們大漢族是炎黃子孫,也就是炎帝和皇帝的後代。久居中原,文化昌盛,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華夏優越感。周邊少數民族是當年在争鬥中失敗了的颛顼(zhuān xū)、少昊(hào)、帝喾(kù)等人的後代,或者是蚩尤等原本屬于炎黃部落,由于種種原因逃到偏遠山區繁衍的後人。比如苗族、南方百越都是蚩尤的後代。還有專家考證說匈奴是夏人後代的。中原之周邊的民族由于文化閉塞落後而被中原人蔑稱為東夷、西狄、南蠻、北戎。”

中原地區的人把居住在今山東東部、淮河中下遊的部族泛稱“九夷”。《後漢書·東夷傳》還列舉了“九夷”的具體所指:“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孔子在中原地區呆膩了,不爽了,找不到實現抱負的機會了,就想去“九夷”之地居住。

孔子希望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我覺得孔子不僅僅是說說,也不隻是想去散散心那麼簡單。在他的内心深處隐隐約約覺得中原沒機會,沒準兒我們去九夷之地能開創出一番偉大的事業。他産生了尋找新的突破口的想法。原因如下。

首先,孔子無論在多麼艱難的情況下,哪怕是周遊列國遇到的生死關頭,都覺得自己身負天命,從未有過放棄傳道的念頭。僅僅從文字上來理解,本章“子欲居九夷”和《公冶長》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表面上都是想找個清靜點的地方,想“出世”了。但這隻是讀出了字面的意思。出世的思想不屬于儒家,而是正宗的道家思想,這嚴重違背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則。所以,他說出這樣的話,隻是試探性地抛出自己的新的想法,自己或許也并沒有成熟的思路。抛出來看看弟子們的反應。可惜并沒有弟子從中悟出孔子的深意。他也就無法再談下去了。

其次,在周遊列國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情況下,尋找新的空間,創造新的機會對一個有思想的人來說是很正常、很合理的想法。孔子多次動心,想去幫助那些完全不合禮制的叛亂之臣,也是不甘心于做個“系而不食的匏瓜”,為了找尋實現抱負的機會。但這些比較危險的想法不被子路等人理解而都未能成行。《陽貨》篇有“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佛肸(bìxī)以中牟畔”,“佛肸召,子欲往。”孔子甚至還産生過與名聲不好的衛國南子夫人合作的念頭。所以,去九夷之地創業應為孔子的考慮的選項之一。

第三,孔子最為推崇的文武周公的創業之地岐山,也屬于西部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周朝這些先師的成功先例不可能不對孔子的思想産生影響。他的頭腦中一定也會冒出效仿的念頭。

第四,從後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以看出,孔子就是想去影響、教育、開化那些夷人。有我這樣的君子去居住,怎麼可能會閉塞落後呢?孔子覺得他的治國之道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他對改造九夷落後的文化現狀信心滿滿。

第五,孔子死後,子遊成功地在東夷之地傳播儒家思想,對華夏民族的文化融合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子遊氏之儒”能在江南生根開花,應是受到了“子欲居九夷”的影響。子遊沒辜負孔子“吾門有偃,吾道其南。”的殷切期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提出“子欲居九夷”的真實想法,是效法周文王拓荒西部的做法,到閉塞落後的東夷之地去傳播中原文化,開拓一片新的文化陣地。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公冶長》中孔子的話,一定會産生新的理解。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孔子抛出“出海”這個想法的時候點了子路的名,但子路愚鈍,并沒有理解孔子的深意,而隻是“聞之喜”,孔子馬上就不高興了,痛批子路“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這一頓批評表現的是孔子對子路的失望。可惜,孔子這次提出“欲居九夷”時,弟子們又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支持孔子的想法。領導者就是這樣,試探性地抛出一個新的思路,看看部下的反映。大家都不能理解,那就算了。理解了領導的思路并付諸實施的人就成了領導的左膀右臂。而本章的記載,是個“或”,或曰:“陋,如之何?”我經常說編輯《論語》的弟子都是得了孔子真傳的文字高手。孔子死後,他們在一起編輯孔子語錄時一定領悟到了孔子的真心。都不好意思記載是誰接下了這麼一句愚蠢的話,以至于沒有順着孔子的思路探讨下去。所以就用了一個“或”來背鍋。

道客村曰:

九夷之陋不為陋,

君子居之道可求;

可歎顔淵短命死,

無人能解夫子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