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01
從内到外的轉折點
出現社區生活的異質空間
小石村距離成都市 60 公裡,處于四川盆地邊緣,在成都平原北側龍門山脈上,它經曆了因煤礦而興盛,也伴随着 08 年地震礦業倒塌,再次變回一個普通鄉村。2016 年起随着村集體出色的社區治理和有節奏的整村建築實踐,小石村的公共空間系統逐步形成體系。社區逐漸發展起來。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我們思考這個建築可能是小石村一個由内向外的轉折點,使社區發展從内向的社區營造逐步轉向與外界産生更多接觸和交流。因此我們希望這個建築可以為當地社區帶來不一樣的體驗,除了空間尺度的異質性,視覺上也應該更具有可識别性。但這一切都應該與社區的日常相關聯,它應該是一個融入到社區生活中的異質空間,一個提醒社區時刻與外界發生關聯的符号,為社區日複一日平常的生活帶來一點振奮和熱情。
小石村規劃總圖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02
保留記憶之路
使建築擁有一種動态尺度
場地位于村莊入口,兩山一河的夾角,北側是山體和村莊主幹道,南側緊鄰河流,地勢自西向東緩緩降低。原始紅線是 17 畝的綜合用地地塊,考慮到鄉村土地資源有限,我們将建築盡可能的布置在用地的邊緣,留出大約三分之二的土地,作為後續開發的儲備。
© DONG建築影像
觀察到現場有一條連接兩處小區的道路,行人很多,我們想把這條記錄着鄉村社區生活的印迹保留下來,這樣建築就可以放在道路左側的三角地,與建築計劃用地面積基本符合,最大限度節省了用地。這條道路也将繼續留給社區通行,希望這樣的策略可以讓更多人經過這個建築,體驗到這個建築,為未來的運營帶來更多的機會。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選址确定後,我們開始探索如何讓 1000 平方米有餘的建築既有“地标性”又有社區“親和力”:尺度太小,在如此空蕩的 17 畝地上不協調;尺度太大,又會和社區産生疏離感。
© DONG建築影像
我們發現三角形的場地形狀可以使建築擁有一種動态的尺度,從兩側社區走來時,面對的是建築的端頭,尺度較小;而從進入村莊的主幹道路正面經過時,又可以看到建築尺度比較大和環境對話比較完整的一面。因此我們将建築的平面順應場地,設計為接近三角的自然曲線形狀,使建築以柔和的姿态栖息于場地,呈最大的擁抱姿态,靠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村民,同時彬彬有禮的迎接入村的遊客。
分解軸測圖
© DONG建築影像
03
不斷行走的透明性
營造一個“鄉村熟人社會”展廳
鄉村的藝術中心會有哪些不一樣的特質?區别于城市中密閉環境的展覽體驗,在鄉村,自然本身也是一個展品,我們希望通過設計将這場屬于鄉村的展覽歸于鄉村。将建築的中部打開形成一個環形的中庭,将山林、天空、微風、雨水……和小石村的曆史記憶(鐵路橋遺址)包裹進建築内部,站在中庭就可以感受自然的生機和小石村那段因煤礦而興盛的曆史。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我們希望建築體驗像鄉村社區一般親切,沒有規定的入口和出口,人們可以自由地通過建築,因此在三角的每個面都設計了出入口。建築内部圍繞中央庭院設計了環形線路,同時在室内希望人們可以不斷在裡面行走,讓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展品可以來來回回地相遇。回遊線路朝向不同方向設計了透明的玻璃幕牆,展覽内容和鄉村風景交替出現在室内空間體驗,使人時刻意識到身處于鄉村山林之中,釋放人們對自然的渴望。
© DONG建築影像
© DONG建築影像
屋頂的自由有機形态也塑造了室内豐富的空間體驗,将旁邊的山和奔流的河揉成絲帶的形态,靜靜滑向大地,此起彼伏,屋頂營造出令人愉悅的動感和活力,帶來柔軟的包裹感,不管人們身處中央庭院還是外圍道路上,移步異景,吸引參觀者層層深入。
© DONG建築影像
藝術設計中心是村莊與外界資源的連接窗口,是入村必須經過的“橋頭堡”,所以采用了和村落中以小青瓦、竹子、水刷石等不太一樣的材料體系。出于對環保和建設周期的考慮,建築結構采取了鋼木混合結構,陣列式的木梁可以更好的表達由屋頂所形成的動态空間。建築的空調設備和水電系統全部走在地下,從而釋放屋頂空間,讓屋頂的體驗更佳幹淨、完整。建築的圍護結構使用了加氣混凝土砌塊外加夯土漆,夯土的層疊質感可以與流動的空間相呼應,強化設計要表達的空間體驗。
© DONG建築影像
04
僅被使用過一次
留下一份對未來的想象
在建築主體施工完畢,室内施工還未開始時,藝術設計中心就迎來了第一場展覽,整個建築被手忙腳亂的“半呈現”出來(主要我們心裡不想承認它被施工完畢了)。與此同時,小石村也迎來了中國民宿産業發展大會,絡繹不絕的遊客都會來到藝術設計中心停留參觀,建築一度成為村裡的“主角”。但是随着展覽和大會的結束,藝術設計中心的大門也被鎖上了。我們一直在等待這個建築可以有一個被日常使用的時候,畢竟很難去發表一個僅被使用一次的建築。
© DONG建築影像
直到今年 8 月,再次去到小石村,改變了我們的想法。看到民村每天回家路過,有的村民會專門經過沿着建築走幾圈,有的村民晚飯後特意逛過來,在附近遛彎散步。建築沉默地矗立在河邊,好像一座深沉的教堂,沉默無言又無法忽視的存在。我們感覺建築“被經過”的日常,可能正是它存在的意義,也是藝術介入鄉村慢慢發芽的容器。我們願意把這種階段性的鄉村實踐成果坦誠的分享給讀者,或許藝術空間在鄉村運營的道路還需要好長時間來探索,我們還是滿懷期待,留下一份對未來的想象。
© DONG建築影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