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二月二的古詩?如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被稱為“龍擡頭”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然而在唐宋時期,二月二卻被稱為“挑菜節”那時的文人是非常敏感的,這麼一個重大的節日,詩人們紛紛撸起袖子上陣,留下了寶貴的節慶資料尤其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大作家歐陽修更是樂此不疲,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寫二月二的古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如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被稱為“龍擡頭”。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然而在唐宋時期,二月二卻被稱為“挑菜節”。那時的文人是非常敏感的,這麼一個重大的節日,詩人們紛紛撸起袖子上陣,留下了寶貴的節慶資料。尤其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宋代大作家歐陽修更是樂此不疲。
白居易洛陽踏青留詩行
如果穿越到唐代參與挑菜節,應該是這樣的:農曆二月初二,陽光明媚,和風拂煦,曲江拾菜,士民成群結隊,遊樂其間,玩得高興,收獲的卻是餐桌上美食佳肴。在詩人們筆下,挑菜節也被叫做挑菜日、挑菜時,鄭谷《蜀中春雨》詩:“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劉禹錫《淮陰行》詩:“無奈挑菜時,清淮春浪軟。”這兩首詩不僅詠歎了挑菜節,而且一個在蜀中,一個在淮陰,可見當時挑菜節的普及,全國各地的百姓都過這個節日。
尤其是古都洛陽,在各類節慶上更是豐富多彩。這是由于洛陽的曆史地位和經濟繁榮決定的。洛陽曾經有13個朝代定都在此。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顯然,洛陽更不能缺席“挑菜節”。
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定居在洛陽履道裡第,他與大詩人劉禹錫、元稹等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唱和,這個階段仍有不少佳作誕生。尤其白居易所寫的《二月二日》一詩,就是生動展現了二月二挑菜節洛陽的盛況,詩中寫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二月初二,野菜正返青發綠,這是野菜最嫩最具營養且最美觀的時候,洛陽人在這個“挑菜節”,紛紛出城,踏青、春遊、挑菜,盡享這大好春光,甚是熱鬧。尤其這是這一年的挑菜節春雨綿綿,草木一新,野菜就更加光亮鮮美,更加吸引了城裡的男男女女到郊外挑菜。同時,白居易寫到渡口上擁擠上船或下船的青年男女,有的是成雙結對挑菜歸來,有的則是來迎接或送回娘家媳婦的,大好春光,人們其樂融融。
為此,在這個挑菜節,白居易與好友劉禹錫、元稹等人重遊洛陽城西南的天津巧渡口窈娘堤,白居易還有感而發,在此詠出《天津橋》詩雲:“津橋東北鬥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袅袅風缲出,草縷茸茸雨剪齊。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窈娘是武則天時左司郎中喬知之的女婢,貌美善歌。挑菜節時,窈娘與女伴們騎馬到郊外春遊,被武承嗣搶去。喬知之憤痛成疾,在細絹上寫一首《綠珠怨》,用重金買通武的守門人,送給窈娘。這詩借石崇愛姬綠珠殉情墜樓的故事,以諷刺窈娘。窈娘得此詩,羞憤難言。次年挑菜節,窈娘陪武承嗣在洛浦遊春之時,投洛河自盡。後人哀之,将這段河堤稱為窈娘堤,每年挑菜節在此憑吊窈娘。
遊玩中,劉禹錫《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和道:“何處深春好,春深羽客家。芝田繞舍色,杏樹滿山花。”“何處深春好,春深小隐家。芟庭留野菜,撼樹去狂花。”“何處深春好,春深豪士家。多沽味濃酒,貴買色深花。已臂鷹随馬,連催妓上車。城南踏青處,村落逐原斜。”“何處深春好,春深蘭若家。當香收柏葉,養蜜近梨花。野徑宜行樂,遊人盡駐車。菜園籬落短,遙見桔槔斜。”他們一行在山野村頭,挑菜、踏青、飲酒、賦詩,真是信馬由缰,何處無芳草呀?挑菜節與時事、典故渾然天成,好一段“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讓仕宦途中屢遭勞頓的他們頓時開心無比,釋然自放,難得偷來半日閑。
歐陽修把酒洛陽祝東風
到了宋代“挑菜節”從宮廷到民間,更是深入人心。每年農曆二月,百草生發,青年婦女多至郊外挖取野菜,以應時節,供制春盤,仍然把二月二稱為“挑菜節”。作為詩詞最輝煌的時代之一宋代,對于挑菜節詩詞上體現得更多。北宋賀鑄《二月二日席上賦》詩:“仲宣何遽向荊州, 謝惠連須更少留。二日舊傳挑菜節, 一樽聊解負薪。”蘇轼是美食家,當然對新春鮮菜是甚愛的,他不隻是吃,也自己親自下地挑采,其《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詞:“拄杖閑挑菜,秋不見人。殷勤木芍藥,獨自殿餘春。”寫挑菜節用情最為深摯真切的當屬張耒的《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久将松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轉轳肴。”因雨不能出去參加挑菜節,回憶故園的蔬菜香,也是一種享受呀!
北宋時,洛陽是為西京,仍然是文化之淵薮。西京文人們會聚,結社交遊,吟詠詩詞,抒發情感。天聖九年(1031年)初,歐陽修任西京留守推官,與謝绛、尹洙、梅堯臣、楊子聰、張太素、張堯夫、王幾道結為“七友”。這年的二月初二,作為文學大家的歐陽修與其他幾位詩友到洛陽東郊踏青挑菜,飲酒賦詩,沐浴春風,感受大自然。歐陽修首先作詞《浪淘沙》:“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感慨洛陽早發的玉蘭、迎春花迎着東風開放,其實更是感慨自己的人生。
接下來,衆人各以挑菜節為題賦詩,梅堯臣則祭出《和挑菜》詩:“中圃本膏壤,始覺氣候偏。出土蓼甲紅,近水芹芽鮮。挑以寶環刀,登之馔玉筵。僻遠尚含凍,安占春陽前。造物非有意,地勢使之然。”梅詩就洛陽早春野菜豐富,且早發的實際,認為這不是造物主有意為之,而是因為地勢的緣故。詩中提到多種蔬菜,除芹菜外,還有蓼甲,就是蓼菜芽。蓼菜種類甚多,以香蓼口感最好,種植較普遍。蓼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形狀、味道如現在的蘆筍,質地鮮嫩,風味鮮美,柔嫩可口。歐陽修和才子們的唱和之情,正說明了當時挑菜節的興盛,文人參與其中,更是留下佳作和佳話,今天看來依然韻味悠長。
到了南宋,挑菜節更盛,詩詞展現的更是淋漓盡緻。陸遊《水龍吟·春日遊摩诃池》詞:“挑菜初閑,禁煙将近,一城絲管。”史達祖《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詞:“草色拖裙,煙光惹鬓,常記故園挑菜。”賀鑄《鳳栖梧》詞:“挑菜踏青都過卻,楊柳風輕,擺動秋千索。”如此衆多的詩詞唱和挑菜節,可見民間是如此普及。
其實,這源于宮廷的推波助瀾,在這一天宮廷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禦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這就好比現在的有獎競猜活動,增強了挑菜節的趣味性和參與性。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挑菜節在有宋一代人們過得有聲有色就在所難免。
元以後“龍擡頭”成節日
雖然白居易、歐陽修等文學大家為之大聲唱和“挑菜節”,但是,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擡頭”聯系在一起。直至到了元代,二月二才明确有了“龍擡頭”的說法。元熊夢祥《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擡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據《大興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
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擡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氣前後。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二月初二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來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盼着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說法的來曆。
然而,從此“挑菜節”被“龍擡頭”取代,直至今日再也沒人提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