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德雲社在中國相聲界異軍突起,由此也催生了郭德綱、于謙這對炙手可熱的火檔。随着觀衆對兩位演員的關注度持續攀升,圍繞他們在相聲門裡的輩分問題,也随之展開了熱議。其中有一種觀點認為從相聲門輩分論,于謙得比郭德綱大一輩。依據是于謙的“老祖兒”高德亮先生在《相聲師承關系譜》中歸為馮昆治門下,即高德亮系德字輩相聲藝人,由此推斷于謙“理論上”應該算文字輩藝人。
如此推斷顯然隻是主觀臆斷,從于謙的師爺高鳳山先生這兒論已經降為寶字輩。高鳳山并非從小說相聲,早先是唱快闆、數來寶的。由于當時唱數來寶的藝人比相聲藝人的地位還低,入相聲門拜師時也就自降一輩。而後又被張壽臣收為義子,這樣一來,高鳳山寶字輩相聲藝人的身份算徹底坐實了。即便高鳳山當年沒自降一輩,師父高德亮的輩分也存有争議。今天就來聊聊北京相聲界舉足輕重的高家。
于謙的老祖兒高德亮在家行三,上面有兩個哥哥,大哥高德光、二哥高德明。父親則是比“相聲八德”還高一輩的高聞元。高家父子四人全是相聲藝人,不過在門戶上隻有高聞元和長子高德光毫無争議。高德亮以及高家最露臉的高德明在師承和輩分上都疑團重重,至今無法下定論。
其實,高德明、高德亮兩兄弟對是否算作德字輩藝人并不看重。當年,壽字輩的門長張壽臣曾專程登門找高德明、高德亮,讓他們說清楚自己的門戶輩分。由于兩人歲數太小,如果以德字輩自居,就連比二爺高德明年長十歲的張壽臣都得管他們叫師叔。為了避免在同行之間樹敵,高德明、高德亮當即表示願意降輩,跟同行以壽字輩藝人來論。
高德亮一輩子隻收了兩個徒弟,大徒弟就是高鳳山,二徒弟是曾給王世臣捧哏的趙玉貴。兩位高足在北京相聲同行裡都是有口皆碑的好角。此外,東北鼎鼎大名的楊海荃早年間也跟着高德明、高德亮學藝,後來才正式拜入馮家門。而高二爺的弟子也非等閑之輩,包括馬四立的夫人于佑福、東北馮家班“四大荃”之一的馮大荃以及張傑堯的女兒“小明星”張青松。
高德明的表演帶有濃郁的京派相聲特點,口風上不同于陳子貞等人詞句文雅,台風潇灑的表演風格。高德明尤為擅長刻畫市井百姓小人物。無論是《造廚》《揭瓦》還是 《賭論》《生意經》在人物塑造上活靈活現,通過他的語言描述、表情動作再加上個人身材相貌特點,讓觀衆看了足夠信服。其中《揭瓦》這塊活,在現有錄音資料中,高德明、福保仁的聯袂演繹足以堪稱教科書式範本。他将一個混橫無禮、欺軟怕硬的無賴形象塑造到了極緻。
而高德明與王世臣、王長友合作的《扒馬褂》也被觀衆視為僅次于“郭馬趙版"的又一經典。在《扒馬褂》中高德明去泥縫的角色,使活時用到了大量撲盲子的表演技巧。看似“語無倫次”的表演,實則相當吃功夫。從某種程度上說,撲盲子的難度要遠高于使貫口和倒口。高德明表演的是“大俗”相聲,這種俗是通俗、民俗,而非庸俗、低俗。從段子題材到表演口風秉持着貼近百姓生活的初衷,這與馬氏相聲的俗有着異曲同工之處。
在過去,師承門戶是舊社會藝人行走江湖的保障。能不能得到觀衆認可,能不能置下杵來看的是演員身上的能耐。在台上,輩分再高起不到任何作用。包袱泥了,台下起倒好,也隻能怪自己經師不到學藝不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