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正先生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出自清代詩人龔自珍的《己亥雜詩(其五)》,詩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湟中區文化館原館長旦正先生曾在他就任的十多個歲月裡,為湟中農民畫的誕生和成長、壯大和輝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培養和造就了數十位湟中農民畫骨幹作者,赢得社會各界和專家的翹指贊許和肯定。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的版畫作品《人民的重托》就榮獲全國美術展覽三等獎,并由中國美術館收藏。他的作品《魚水情深》《心紅羔壯》等也是他的精品力作,屢次入展國内其它美展。2006年,經他親手扶植起來的湟中農民畫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2008年,他被确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湟中農民畫代表性傳承人。
旦正先生正在點評湟中農民畫
1944年,旦正出生在湟中縣盤道鄉東岔村一戶普通的藏族家庭。 1962年他從西北民族學院畢業後,通過刻苦自學和專家指導,成為一位頗有成就的藏族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副研究館員,他擅長版畫和年畫創作,他的多幅版畫作品曾在全國美展中獲獎。也是湟中農民畫的創始人和奠基人。
《人民的重托》(版畫) 旦正 作
1971年冬,旦正在湟中縣文化館工作,他為了全面了解全縣美術工作者的情況,不畏嚴寒,一個人騎着自行車,從縣城魯沙爾鎮出發,一直走到上五莊鎮,共走訪了4個鄉鎮(公社),10多個村,特别是對有一定繪畫基礎的農村畫匠,更是仔細了解,掌握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1972年冬,他在湟中縣文化館組織了12位美術愛好者(工農兵學員)召開美術座談會,其中一位學員(農村畫匠)是土門關鄉青峰村的,叫孫永祥,還是村裡的支部成員。座談會上,他們認真學習了陝西戶縣的農民畫經驗,并再三觀摩了戶縣的農民畫作品,他們也第一次知道了"農民畫“這個新的美術體裁。座談會結束時,安排大家回去後認真按照戶縣的先進做法,我們也嘗試農民畫的創作。1973年春,青峰村的孫永祥給旦正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組織了一個美術夜校班,請他去輔導與授課。從此,青峰村的農民畫一下子紅了起來,并逐漸發揚壯大。旦正老師還邀請省文化館的美術老師給他們上課,這項工作也得到了鄉政府領導的大力支持。随着影響的不斷擴大,在湟中的小南川片興起了一股民間繪畫熱潮。終于,青峰的農民夜校辦出了名氣,青海日報刊登了他們的20多幅農民畫作品。四鄉八鄰的農牧民紛紛來邀請旦正老師到他們那裡教畫。旦正老師又相繼辦起了土門關鄉農牧民美術學習班、湟中縣農牧民美術學習班等。省文化廳還在青峰村召開了全省農牧區文化工作現場觀摩會。同時,湟中的農民畫和大通元朔的農民畫(當時是全省的典型)聯合舉辦了農民畫畫展。
旦正先生正在輔導湟中農民畫作者的創作
為了更好地做好湟中農民畫的發揚和廣大工作,旦正先生堅持不斷地四處尋訪民間的油漆匠、玻璃畫匠、剪紙能手、刺繡能手,經過兩年多的調査、摸底,基本摸淸了全縣民間藝人和美術人才的各種情況,并放手開辦多種形式的美術培訓班。
《高原春播》(湟中農民畫) 喬應菊 作
全縣業餘美術創作學習班和作品展覽從1976年開始舉辦,至1990年才因經費問題而停辦,整整堅持了15年,開創了湟中縣農民畫創作的新局面。20多年來,旦正先生在在職期間,共舉辦過大大小小美術創作班40多期,培訓農民畫作者800多人次。旦正先生說,這些學員他們雖然族别不同,閱曆各異,年齡懸殊,卻與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有着直接聯系,具有濃厚的民族民間美術功力和各自獨特的民族審美觀念。在教授和輔導中,旦正先生根據個人的民族、生活閱曆以及他們所受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熏陶程度的差異形成的不同審美情趣,耐心輔導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藝術想象,努力探索自己的創作路子。要求他們從青藏高原的現實生活中發現題材,從當地的刺繡、服飾、剪紙、燈影及編織等民間藝術中吸取養料,從塔爾寺藏傳佛教藝術的唐卡、壁畫、彩塑、堆繡、酥油花及建築藝術中尋找啟示。在方法上,他嚴格按藝術規律辦事,因材施教,循序漸進,不主觀,不偏愛,充分尊重民間繪畫作者的創作意圖和藝術個性,從而使民間畫家的創作天才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下方》(湟中農民畫) 黨明漢 作
《刺繡阿姑》(湟中農民畫) 韓複蘭 作
旦正先生說,湟中農民畫在構圖上講究飽滿、充實和完整,在色彩處理上運用限色、換色和圖案設色法,随類賦彩,以情用色。追求色塊對比的反差、色調的明快、布局的均衡和協調統一,打破寫實表現法的光源色、條件色、固有色、冷暖色的約束,其用線上力求裝飾,線描可繁可簡,化繁為簡,以及采用色塊造型和相對排除線描等形式,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進行大膽地變形和誇張,千方百計達到心境的充分表達,體現出民間藝術對形、色、線等繪畫基本表現法的高度概括和精煉,有最大自由和靈活的優勢。
《心紅羔壯》(剪紙) 旦正 作
旦正先生還曾發表《藝術的生命在于藝術的特點—湟中現代民間繪畫道路的認識與思考》等論文4篇。出版有《湟中民族民間繪畫藝術集》。曾受文化部表彰和被授予“全國農村文化藝術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文化館長”、“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優秀輔導員”等榮譽稱号。同時,并曾當選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特邀代表和青海省五屆人大代表,青海省第二、三、四屆文聯委員和湟中縣第二、三、四、五、六屆政協委員等。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群衆文化學會會員、中國民間美術學會理事,曾任湟中縣文化館館長、縣美協理事長等職。
《魚水情深》(年畫) 旦正 作
20年筆墨耕耘,他幫助和培養了一大批農民畫家,像華生蘭、紮西才浪、李寶香、汪國梅、窦玉貴等雖然都是農民,卻光榮地跻身于中國畫壇,成為在全國甚至在國外也有些影響的人物。湟中縣也被國家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1979年,湟中農民畫《歡躍的山林》第一次入選參加全國農民畫展;1983年,4幅作品入選參加全國農民畫展,其中3幅榮獲二等獎;1986年,第一次在湟中縣城舉辦了幾乎全部作者是以農民身份的《湟中農民畫展》,展覽特邀原省委副書記馬萬裡為展覽題寫展覽名稱,馬書記還專程趕來為展覽剪彩,展覽在當時影響廣大,意義深遠。展覽精選作品70多幅, 深受觀摩者好評,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湟中(當年)十大成就之一”。
《打馬球》(湟中農民畫) 李寶洲 作
1987年,精選作品100幅赴甘肅展出,博得甘肅美術界專家和各界群衆的高度贊譽。
1988年,《青海湟中民族民間繪畫藝術展覽》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有14幅作品被外國使節和海外僑胞買去。
同年,7幅作品參加《全國農民書畫大賽展覽》,其中一幅作品獲三等獎,另3幅作品由中國對外展覽公司選中赴挪威、瑞典、阿根廷、烏拉圭展出;在深圳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博覽會》上,湟中農民畫部分作品獲得“全國優秀民間工藝産品獎”。
1989年,又有幾幅作品選赴烏拉圭、阿根廷等國展出。1990 年,《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作品邀請展》在吉林省開幕,湟中選送的5幅作品中有3幅作品獲獎,其中《千古興舞》一舉摘取了該展的桂冠。湟中農民畫27幅作品分别由中國美術館、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中國藝術研究院收藏。中、英兩種文版的彩色畫冊《湟中民間繪畫藝術集》,把農民畫家的作品載入曆史的史冊。
《草原白衣天使》(湟中農民畫) 喬應菊 作
湟中農民畫從自發形成、普及、發展至今天,已有50多年的曆史了,如今已形成了上百人的創作隊伍,先後創作了2000餘件作品。有的作品以藏族“唐卡”的裝飾風格見長;有的以刺繡剪紙的誇張變形見長;有的以漆畫的色彩豔麗見長。我們永遠不能忘記,湟中農民畫的今日,與旦正先生的諄諄教誨和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圖 \ 文 陳生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