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由來
臘八最重要的節日,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代叫做“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禱豐收和吉祥的節日。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喝臘八粥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最早始自宋代。據說嶽飛遭奸臣陷害,被扣軍糧,百姓聞之,家家送去粥飯,嶽軍混合而食。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此後這個日子,百姓們都要煮臘八粥,紀念嶽飛和嶽家軍。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習俗更是流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舉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還有一個說法,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内)淨飯王的兒子,他見衆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于是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
并将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将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刹天甯寺内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
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幹,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的習俗
喝臘八粥。中國各地臘八粥的樣式,千奇百怪,種類繁多。其中以北京最為考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共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準備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小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得了。
講究的人家,還要先把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樣子,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點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狀物,用剔去棗核烤幹的脆棗做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再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裡,酷似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精緻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等。這種裝飾的臘八粥,隻是在以前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而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過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行善積德的行為。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迷信色彩。如果院子裡種着花卉和果樹,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果實豐碩。
臘八粥之所以能傳承百代,還可能因為臘八粥具有健脾、開胃、補氣、安神、清心、養血的營養價值,并有禦寒作用,是冬季行行的滋補佳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