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1-11 01:54:34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1)

  都勻縣城市街圖【引自民國十四年《都勻縣志稿》】

  1 何謂“因勢賦形”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在結合自然環境的過程中,善于發現蘊藏于大地形勢中的獨特秩序,藉以确立自身的形态布局邏輯,進而塑造人工與自然相輔相成的空間格局。“因勢賦形”便是中國古代城市空間格局塑造的一種重要方式。“因勢”即依循形勢、順應趨勢,如《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因其勢而利導之”等記載;“賦形”則為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态,如《文心雕龍·麗辭》中“造化賦形”等記述。從現存的曆史文獻可知,“因勢賦形”一詞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中多有應用,重在表達因循自然地勢構建城市形态之義。與其詞義相近,還有如“因宜”、“因地賦形”、“因地善為”等諸多語彙記載。

  “因勢賦形”作為一種結合自然的傳統規劃設計方式,其中“因勢”是基礎,于城址内部及周邊環境中尋得有利于人居發展的自然巧勢是關鍵,“賦形”則是根植于這些自然巧勢所展開的人工創造與建設。從曆史實踐來看,“因勢賦形”普遍關注自然大地的原始地理特性,強調對地形中頂點、鞍點、棱線、谷線等特殊形态以及高下、顯晦、奧曠等特殊地勢的發現和評判,提煉出自然地貌中極具地方性的獨特結構,并作為城市整體空間立意的基礎。以此為基礎,一些重要的城市功能和關鍵建築被安排在自然地勢的獨特結構之上,成為控制城市形态的坐标與骨架,由此建立城市建築與自然地勢有機融織的獨特格局。“因勢賦形”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城市規劃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自覺融合,可謂一種以最大限度活用自然地勢潛力為基本原則的積極創造。

  2 “因勢賦形”的傳統規劃實踐 結合曆史城市文獻、城市圖以及實地調研可以看出,“因勢賦形”在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實踐中應用廣泛,并積累了諸多寶貴經驗。例如:貴州都勻城市營建中順應“山崇水環”之勢而成“東負東山,環以劍河”之格局,湖北蕲州城市營建中巧循鳳凰、麒麟二山及長江之勢而“因地賦形,因形成勢”,江西彭澤城市營建中契合山水環境而成“抱地勢”、“環山為城”的格局,浙江麗水“據山為城,因溪為池”的整體布局,以及海南澄邁“審擇山川形勢,以為之城”的規劃思路等,皆可謂“因勢賦形”的典範。下文從諸多案例中,遴選安徽宣城市、陝西武功鎮、福建銅陵鎮三處典型案例,對“因勢賦形”的傳統規劃實踐予以進一步闡釋。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2)

  彭澤縣城圖【引自清康熙二十二年《彭澤縣志》】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其地臨山面水,“洵岩邑也”。宣城古代城市營建充分結合自然形勢,“南枕鳌峰,東北帶宛句,西北塹陂用潴積水,西南包原跨阜”,構建了“據山為固”、“包麗原隰以設險”的城市格局。與此同時,宣城古人亦巧循城内陵陽山“北自敬亭陂陀而南,隐起三峰”的特殊形勢,布局府治、元妙觀、儒學、景德寺等關鍵人文建築,正如清光緒《宣城縣志》中所載:“東一峰建設府治,其二峰在府西南,北有麻姑井,前為鳌峰,元妙觀在其西,東南為陽坡,府儒學在其南,第三峰為府北屏護,景德寺在焉”,由此憑依三峰形勢創造了獨特的城市景觀。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3)

  宣城縣城圖【引自清光緒十四年《宣城縣志》】

  武功鎮位于陝西關中平原西部,舊為武功縣治所在地。據清道光《續武功縣志》載:其地“平原控其東,鳳岡翼其西,長川帶其北,終南、太白揖其南,蓋古形勝之區”。在明代城市重建時,武功古人依托此間山、水、塬的自然地貌,據鳳岡、臨漆水、朝太白而築城,構建了“固防禦”、“便取水”且擁有大尺度山川景緻的人居格局。在此整體格局下,武功古人亦借助塬的上下地形高差塑造城市的“主從”、“尊卑”秩序:其于西塬高地上營建“上閣寺”,集中修築了姜嫄祠、後稷祠、天皇堂、唐太宗讀書處等10餘座關鍵建築,并于東塬高地上巧循用地與城西南約60km外的太白山的天然朝望關系,布局東嶽廟與龍王廟,而将行政、居住、倉儲等設施布局在塬下,由此形成了因塬奠立城市人文位勢格局的典範。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4)

  陝西武功鎮曆史格局示意圖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5)

  陝西武功鎮地形斷面示意圖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6)

  陝西武功鎮區現狀實景

  銅陵古稱銅山,亦為“因勢賦形”的一處經典範例。其城位于福建東山島的東北端,舊為東山縣治所在地,始築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江夏侯周德興奉诏備海防倭所建。據清乾隆《銅山志》及曆版城市圖可知,銅陵城的曆史格局營建與當地自然形勢的結合可謂精而合宜:其一,該城“因天險之勝”,據岵嵝山而建,依循山之棱線、崖線走勢修築城牆,并借三面臨海之勢形成天然護城河,同時又在唯一與陸路接壤的西南開闊面挖四池而“危地勢”,構建了穩固的城防體系,古人贊其據“萬世不拔之利矣”。其二,結合當地天然的排水走勢,将“四分水流”彙合并蜿蜒流經頂街、泗洲佛、石鼓街,最後彙入城西南面的四個大池,保障了沿線農業用地得以有效灌溉。其三,巧循岵嵝山的東部臨海高地及其與東南側2km外文筆峰之對望關系,布局關帝廟,形成境内的人文勝地。其四,擇取城内岵嵝山的制高點及其與境内鎮山“蘇峰山”之對望關系,布局南溟書院建築群,形成城内的人文标志。其五,結合城西九仙山挺拔特立之勢,于山巅布局仙宮石室,而成邑人登臨抒懷之處;明萬曆年間名将程朝京在《九仙石室》中對其景緻描述道“銅山高直欲浮天,四際汪洋望眼穿”。時至今日,銅陵“因勢賦形”所構建的特色形态格局依然清晰可辨,成為銅陵“曆史文化名鎮”複興的重要依托。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7)

  福建銅陵鎮曆史格局示意圖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8)

  福建銅陵古鎮關帝廟與東門嶼文峰塔格局實景

  城市運行規律創新(繼承與創新因勢賦形)(9)

  福建銅陵古鎮現狀實景

  總之,“因勢賦形”作為一種以自然形勢為人居創作出發點的規劃方式,體現出人們為實現城市與獨特的自然空間結構有機契合的積極探索,蘊含着中國古人善于在整體環境中體察、遴選與利用關鍵自然資源的人居智慧。誠如清代河南人氏趙德所雲:“地有河嶽、人有眉目、衣有領袖,故一覽而可得其氣運、形勢、精神、綱紀,使有識者因地制宜,随時立政”。秉承“因勢賦形”的本土人居智慧,發掘和總結一座城市在曆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織補形成的經典“原形”,并結合時代發展,積極創造與地域自然形勢和諧共融的城市“新形”,是當今城市規劃建設應當接續的曆史使命。

  主持:王樹聲

  圖文:王樹聲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小龍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講師 博士研究生;蔣苑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學院 博士研究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