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溫州新聞網
叮叮當羅哩,叮叮當羅哩。
山腳門外羅哩,羅羅哩,孤老堂。
松台山上仙人井哪羅哩,
妙果寺裡豬頭鐘哪呵咋。
當耳畔響起熟悉的叮叮當旋律時,很多溫州人的腦海中會閃現對松台山、來福門一帶的古城景象。
這首溫州經典童謠,因松台山而生;古城九山之一的松台山又因這首童謠更廣為人知,成為溫州人鄉愁記憶的一部分。
經過将近一年時間的精心打造,松台山以新的面貌呈現在溫州市民面前。明天上午,松台山十景、三牌古街、來福古街,以及叮叮當童謠館、紀念葉适的松風閣等将正式對外開放。
在“叮叮當”的誕生地松台山建童謠館,既能讓參觀者在童謠聲裡學溫州方言,展示溫州話的獨特魅力,又展示出溫州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
童謠之美
童謠是民謠的一種,主要在兒童中流傳。
童謠有着悠久的曆史。《詩經》中有“心之憂矣,我歌且謠”,後人解釋認為,“有章曲曰歌,無章曲曰謠”。“童謠”一詞早在左丘明的《國語》中就已出現,稱宣王之時就有講述褒姒誤國的童謠。
在溫州地區流傳、以溫州方言唱誦的民間童謠,既是保留和傳習方言的良好方式,也猶如溫州的“民俗畫”、“文化牆”,展示溫州人市井生活、民間民俗和兒童遊戲的各種場景,以及地方曆史文化。2009年,溫州童謠被列為溫州市第一批、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擴展項目。2021年,蒼南縣還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童謠文化之鄉”。
溫州童謠非常多,耳熟能詳的除了《叮叮當》,還有《吃馄饨》《打珓杯》《點指扳扳》《問姓謠》、《十二月令》《送松糕》等,思想性強,融藝術、教育與趣味于一體。
最早的溫州童謠
童謠承載着曆史的厚重與神秘。
溫州有記載的最早童謠,是明朝的《燕燕燕》。
明萬曆年間姜準《岐海瑣談》中記載:國初時吾瓯有童謠雲:“燕燕燕,飛過殿。殿門關,飛過山。”蓋其時成祖初封燕王故雲。‘燕燕燕, 飛過殿’ 者, 自北平起兵, 以靖内難也。‘飛過山’ 者, 兵越山東而向金陵乎?其語甚多, 不能備紀。 至今黃小作隊, 尚有解誦之者。”
“國初” 是指明朝初年。據傳, 這一童謠與劉基有關, 它預言了明成祖靖難之役。民間廣為流傳的劉伯溫《燒餅歌》 也有類似内容:“帝曰:‘朕今都城築得堅固,何妨之有?’基對曰:‘都城雖堅固, 防守嚴密, 似覺無虞, 隻恐燕子飛入。’”
相傳,這首童謠流行于劉伯溫1370年回溫州之後,當年10歲的朱棣被封為燕王。30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天下,這首童謠自此被視為預言。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童謠至今還在溫州民間流傳。前幾年,小編還聽家裡的保姆阿姨,在給孩子念“燕,燕,飛過殿”的童謠,想不到它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
流傳最廣的溫州童謠
《叮叮當》,可謂是至今流傳最廣的溫州童謠,此次松台山上的童謠館,便是以它來命名。
《叮叮當》中,非常清晰地記錄了溫州諸多現存地名:“山腳門”即來福門,又名三角門,古稱生姜門;“孤老堂”其舊址在如今的妙果寺商場,是舊時無依無靠的孤獨老人頤養天年之地;“仙人井”與唐代宿覺大師曾在松台山上修行有關;“豬頭鐘”至今還保存在妙果寺的鐘亭内。
“羅哩”是溫州歌謠中常用的襯詞,具有和聲的色彩。早在南宋時期,永嘉學派集大成者葉适在《水心即事》一詩中,就寫道:“聽唱三更羅裡論,白旁單槳水心村。”可見“羅哩”被溫州人使用已經有超過800年的曆史。
1987年,溫州童謠《叮叮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ACCU)選入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集。
最“潮”的溫州童謠
要說最“潮”的溫州童謠,非樂清的《對鳥》莫屬。自20世紀五十年代記錄以來,《對鳥》經多位歌手的演唱,飛向全國及世界。
如果說《叮叮當》是吟唱溫州城中名勝古迹,帶着深厚的曆史積澱;《對鳥》則是歌頌山間生靈,充滿靈動的自然生趣。兩首童謠被視為溫州童謠的“雙璧”。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洲文化中心選編《亞洲、太平洋地區民歌集》,中國選入七首,溫州入選兩首,就是《對鳥》和《叮叮當》。
《對鳥》上過央視,全國各地街頭巷尾一度風行。2012年,央視播出以溫州人創業曆程為題材的電視劇《溫州一家人》,引發收視熱潮。片尾曲就采用了《對鳥》。《對鳥》還上過世界合唱比賽等舞台,拿過無伴奏民謠組冠軍等獎項。
最民俗的溫州童謠
“正月燈;二月鸢;三月麥稈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戲;五月五,過重五;六月六,曬黴毒;七月七,巧食喜鵲啄;八月八,月餅餡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湯圓;十二月,糖糕印狀元。”
《十二月令》是溫州脍炙人口的民間童謠,已經流傳數百年,整首童謠不僅包含了大量溫州方言詞彙,而且還記錄了溫州的特産、民俗。
正是有了這些有趣的民俗,生活才顯得有煙火味、富有情趣。這類溫州童謠猶如民衆生活的風景畫,體現出民俗文化價值。又如《吃馄饨》、《送松糕》等,一句“馄饨湯,喝眼光”,曾經觸動多少在外遊子的心弦。
想欣賞和回味更多溫州童謠嗎?去松台山叮叮當童謠館走一走聽一聽吧!
參考材料:
《試析民間童謠的地域文化特色——以浙江溫州童謠為例》 鄭薏苡
《民間童謠當代教育價值研究——以浙江童謠為例》 蔡根暢
《劉伯溫與溫州童謠》 蔡克驕
本文來自【溫州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