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鐘樓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全國的“的确涼”曾是國人“時尚短缺”的年代中一段最為鮮亮的記憶。
它的出現,讓人們在棉制白襯衫、藍褲子、綠軍裝以及灰色中山裝之外,有了更多彩的選擇。這種結實耐用的布料,結束了人們“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穿衣習慣。彼時,一件“的确涼”襯衫上身,時髦得連走路都生風。
大運河畔的大倉路65号
五星智造園
其前身就是國營常州合成纖維廠
很多老常州習慣稱之為“合纖廠”
這是當年江蘇最早生産“的确涼”的工廠
它生産的“茶花”牌滌綸纖維
曾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知名産品
走進如今的五星智造園,趙東慶講述每一幢建築的來曆,如數家珍。
//
常州化纖“一條龍”,當年聞名全國,合纖廠就是這條“龍”裡的龍頭企業
//
家住勤業的趙東慶,離五星智造園隻有十來分鐘的腳程,鄰裡也多是當年合纖廠的老同事。趙東慶于1968年進合纖廠,做過操作工,當過班長,擔任過車間統計員、生産組設備員、安技員等,後又長期從事職工教育工作直至退休。
根據趙東慶提供的《常州合成纖維廠志》所述,上世紀60年代,為了适當壓縮棉田,增加稻麥種植量,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合成纖維。彼時,滌綸纖維和棉混紡後,就可得混紡“的确涼”布,“我們所說的‘的确涼’,其實就是這種滌綸面料。”國營常州合成纖維廠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籌建的。
常州合成纖維廠俯視照,攝于1983年。
1966年,作為國家定點生産滌綸纖維的專業化工廠,剛剛創建的國營常州合成纖維廠,以大運河畔原油脂化工廠的一個車間作為廠房,開始研發、生産滌綸短絲。由此,合纖廠成為江蘇省第一家小化纖投産單位,也是國内較早生産滌綸纖維的廠家之一。
1968年,合纖廠開始投産,産量逐步達100噸滌綸纖維,合纖廠的發展也開始駛入快車道。至上世紀70年代初,随着市内的化纖生産協作的形成和發展,常州有了自己生産的纖維、紡紗、織布、染整的“的确涼”滌棉布。趙東慶感慨道,“當年常州的‘化纖一條龍’享譽全國,我們就是這條‘龍’裡的龍頭企業。”《常州合成纖維廠志》上顯示,早在70年代初,按當時人口計算,合纖廠就能為每位市民供應八尺“的确良”布。到八十年代中期,合纖廠的産量已經發展到年産3000噸,主産品也從原來的滌綸短絲調整成長絲。伴随着産量的增加和品種的增多,穿“的确涼”的常州人也越來越多。
那段歲月,是老員工們最喜歡回憶的一段曆史。“1981年廠裡正式啟用‘茶花’牌商标,那可是全省乃至全國有名的品牌。那時候我們合纖廠的職工走出去,人家是羨慕得不得了的。”最風光的時候,合纖廠還曾派出技術人員前往平頂山、梧州等市,對當地合成纖維廠進行技術指導。
上世紀80年代合纖廠的大門場景照。
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随着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不透氣、不吸汗的“的确涼”面料逐漸式微。1995年,合纖廠與中國華源集團合資組建常州華源化學纖維有限公司,并于1996年與中國華源集團聯合上市組建上海華源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化纖公司,經過一系列改制,2000年成為上海華源股份的全資分公司。後因合成面料大行情不好,以及受總公司債務牽連等原因,合纖廠最終走向沒落。
上世紀80年代,合纖廠最風光的時候已經有好幾個車間,圖為滌綸二車間。
//
依舊是熟悉的廠房、熟悉的車間,那棵幾近不惑之年的老松挺拔依舊,正煥發出别樣的活力
//
合纖廠位于大倉路上的臨時大門,攝于1983年。
對趙東慶來說,如今的五星智造園,有一種熟悉而陌生的味道。熟悉的是,這裡的廠房和格局都沒有變動:傳達室、銷售部、長絲車間、短絲車間、輔助車間、拉鍊車間、食堂、職工教育基地……每次走進這裡,趙東慶都能想起當年銷售部的迎來客往,能回憶起逢年過節廠門口的舞龍表演,運動會時廠門口的人聲鼎沸。“連廠門口那棵老松都還在,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建長絲車間的時候種下的,如今也應近不惑之年了。”
每次走進這裡,趙東慶都能想起當年往事。”廠門口那棵老松都還在,那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初,建長絲車間的時候種下的,如今也應近不惑之年了。”
上世紀80年代,合纖廠經過産品結構調整,開始以滌綸長絲為主要産品,當時的長絲車間是廠裡最大最主要的車間。
讓趙東慶略感陌生是,經過廠房外立面和公共部分的整修、裝飾,原本老舊的廠房又煥發出現代、潮流的氣質。白色的外牆,佐以紅色的鋼架結構為裝飾,刷白的老式陽台、随處可見的玻璃幕牆,以及各種影視動畫、創意設計、文化傳媒、文藝的咖啡吧等文創配套......整個園區頗有種LOFT的味道。
“2015年7月,我們與鐘樓區五星街道簽約,2015年底啟動了對整個廠區的改造。”園區的運營商、博濟科技園常州區域總經理蘇娟曾參與廠區的改造、招商及運營,“整個廠區占地面積70畝,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我們幾乎保留了廠區所有的主要建築,隻對廠房外立面進行提升整修,并對園區道路和景觀綠化進行改造。”蘇娟甚至還咨詢和搜集過有關合纖廠的資料,“這是一段值得記錄的曆史,也是園區獨特的文化積澱,是大運河畔的一種情懷。”
如今,74歲的趙東慶無法用更“時髦”的詞彙來描述這種變遷,但他依舊為這種變化而感到欣喜。
陽光下,那被保留下來的滿牆爬山虎,依舊生機盎然。
//
華麗轉身的合纖廠,成為運河新經濟的一個縮影
//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改造及招商,截至2018年12月,五星智造園已駐入企業200家,形成了以文化傳媒、影視動畫、設計攝影等創意型企業為主,電子商務,互聯網等科技型企業為輔,文創與智慧科技相融合發展的産業園區。
目前,該園區已被認定為“鐘樓區十大文創産業基地之一”、“常州市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常州市級大學生創業園”、“江蘇省中小企業星級公共服務平台”、“江蘇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範基地”、“江蘇省科技企業孵化器”、江蘇省衆創空間”、“江蘇省創業孵化基地”等等。截至2018年,園區年産值達4億元,年稅收達千萬元,解決就業人數1500多人次。
低矮的紅房子原本是工廠老食堂,如今被改造成文創企業的辦公用地。
曾經以水運經濟為己任的運河,如今已成為旅遊、文化、創意、商貿、休閑、居住的絕佳載體。伴随其間的則是,一條成熟、符合未來美學經濟的運河文化經濟帶正日趨成熟。
以運河沿線工業遺産和文化記憶最為集中的鐘樓區為例,該區在謀劃 “十三五”開篇布局之時,提出 “6 1”闆塊建設,其中“古運河生态文化休閑闆塊”就是其中之一。鐘樓區區委書記趙正斌告訴記者,大運河是鐘樓區重要的曆史遺存和文化記憶,鐘樓段的大運河有形态、有人氣、有潛力,初步形成了以運河五号為代表的一批文化産業集群,華麗轉身的合纖廠,就是運河新經濟中的一個縮影,通過對工業遺産的适度改造,延續城市文脈、重新賦予其商業功能的方案,正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與認可。
趙正斌表示,鐘樓區目前正通過在運河沿線打造“雙創 科創 文創”的産業帶,以産業智慧、文化基因等元素讓大運河“活”起來,全力打造新時代、新運河、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名片。
來源:常州日報
鐘樓
好看你就點點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