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4日,第九屆“中國博物館及相關産品與技術博覽會”(簡稱“博博會”)在河南鄭州舉行。
本屆“博博會”主題為“新時代的博物館:創新·發展·傳承”,來自全國各地的437家博物館集體亮相,紛紛“亮寶”。展會期間,牙雕蠶、牙璋、婦好鸮尊等一衆河南文物精品,也吸引了公衆的廣泛關注。徜徉在博物館中,觸摸曆史脈絡,感知悠久燦爛的黃河文化。
牙雕蠶:絲帛文明由此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家蠶、缫絲織綢的國家。早在黃帝時代,就流傳下“嫘祖始蠶”的故事;大約在戰國時期,古希臘人已稱中國為“絲綢之國”;到了漢代,随着絲綢之路的開通和興盛,絲綢成為中華文明的标志之一,傳向世界各地。
對于中國桑蠶和絲綢起源及發展曆程的探索和研究,是中華文明探源的重點課題。
這件牙雕蠶出土于距今約5300年的鄭州雙槐樹遺址,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其造型和現代家蠶極為相似,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蠶雕藝術品,對探尋“中國絲綢起源”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這是河南鄭州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資料照片)(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在我國多個史前遺址中,都發現了豐富的與蠶、絲綢相關的考古實證材料,但仍有關鍵問題有待厘清:這些蠶究竟是野生的還是馴化的?”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表示,“牙雕家蠶讓一切不言自明。”
雙槐樹遺址發現的大量農作物和正在吐絲狀态的牙雕家蠶,連同附近青台、汪溝等遺址發現的農業和絲綢實物等,充分證明在距今5300年左右,中原地區已開始馴化家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桑文明形态。
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直言,以雙槐樹遺址為首的黃河流域中心聚落群,是目前發現中國農桑文明發展史上的時代最早的代表。
牙璋:擘畫夏朝的廣域王權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館内,一場集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牙璋并展示相關學術研究成果的“中華牙璋文化”專題展正在進行。
在夏朝晚期都城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發現有4件玉牙璋。與綠松石龍形器、乳釘紋銅爵等知名文物相比,牙璋的“長相”似乎過于“平淡”:通常呈扁薄長條形,柄部有孔,前端有凹弧刃、Y形刃或斜平刃,在璋身與柄部相接處的兩側邊緣,有凸起的扉牙。
但細論起來,它背後蘊含着夏王朝的影響力密碼——在距今約3700年前,其廣域王權政治制度就在東亞數千公裡範圍内波及,也将文明的種子遠播各地。
這是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出土的牙璋(資料照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裡頭工作隊供圖)
“根據現有的考古實證材料,牙璋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裡頭工作隊隊長趙海濤表示,早期牙璋尺寸較小,造型也較為簡單。到了二裡頭文化時期,牙璋向器體尺寸大型化、扉牙形象龍形化、用途功能禮器化轉變,成為代表等級身份的重要禮器。更重要的是,從中原地區向南,在湖北、湖南、四川、廣東、福建、香港甚至越南北部等地區,二裡頭風格的牙璋頻頻出現,呈現出一種大範圍、跨地域的傳播姿态。
有學者指出,二裡頭牙璋向周邊廣闊地區傳播擴散的路線能清晰表明,當時中華文明形成發展過程中開始出現王朝認同、文化認同和禮制認同的格局面貌。
婦好鸮尊:回望青銅時代的巅峰
在第九屆“博博會”河南展區的文創展台上,考古盲盒、寶物巧克力、冰箱貼、天氣瓶等一系列圍繞婦好鸮尊IP打造的文創産品琳琅滿目,讓一衆參觀者忍不住先“買”為敬。
出自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的婦好鸮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是目前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鳥形銅酒器,也是商朝晚期青銅器代表作之一。
它呈昂首挺立的鸮形,頭頂羽冠,兩眼圓瞪,雙翅并攏,粗壯的兩足與下垂的寬尾構成三個支點,不僅造型新穎,而且通體裝飾了獸面紋、蟬紋、夔龍紋、盤蛇紋等紋飾,極盡華麗。
這是位列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婦好鸮尊(資料照片)。(河南博物院供圖)
婦好鸮尊所處的商朝晚期,青銅制造業高度成熟,是中國青銅時代的鼎盛期。
“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不僅數量多,器類也極其豐富,如以鼎、簋、觚、爵為代表的禮器,铙、鈴為代表的樂器,钺、戈為代表的兵器等,涵蓋方方面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介紹,僅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就有468件。
另一方面,商朝晚期青銅器在藝術表現和美學價值上也達到巅峰,通常以大量複雜紋飾裝點,整體呈現出既誇張神秘、富有生氣,又不失厚重莊嚴的審美取向。
最重要的是,此時的青銅器已經成為社會意識形态和國家政治制度的一種反映,以“禮”之名,彰顯統治者的權威、意志與力量。何毓靈表示:“這種禮制文化,正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
一件件精美的青銅器,無聲昭示着曾經的璀璨輝煌。雖然青銅時代已經遠去,但其留下的餘韻,仍舊氤氲在曆史的煙雲中。
來源: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