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期視頻,域鑒平台古陶瓷鑒定師張傑老師将帶大家上手一件清雍正時期單色釉小碗,通過修足,施彩,傳世痕迹這三個方面進行逐層講解鑒賞。
點擊觀看視頻
修足這件單色釉小碗的修足被稱為寬厚圈足,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鑒定》有提到。這樣的寬厚圈足從明代萬曆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寬厚圈足,多數是明末到清早期這個時間段的,清雍正以後基本上很難再看到,通過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初步判斷這個小碗的年份。
清雍正藍彩小碗底部修足
那麼它到底是哪個朝代的呢?就需要更細緻的觀察,首先看它彩料的施彩,它整個籃彩非常沉穩,整個器型顯得中規中矩,這是雍正時期非常流行的特色,我們再進行一個類比分析,張傑老師這件過牆龍的瓷片,它整個龍紋的畫法和青花彩料的狀态,是一個很典型的雍正時期特色,它的底足和這件單色釉小碗都是寬厚圈足,細節處幾乎一模一樣,通過這些細緻上的類比判斷這件小碗可以定在了清雍正時期。
清雍正過牆龍瓷片寬厚圈足同心圓底正面
清雍正過牆龍瓷片寬厚圈足同心圓底背面
這樣的寬厚圈足它還有什麼鑒定特色呢?
就是它整個圈足的外牆壁和内牆壁,不在同一個高度上,有一個高度差。而且在這個高度差上進行了一個斜削,在外足牆壁的底足部分。它還有一個小斜口,在它的整個足牆露胎處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同心圓的旋紋,這樣的旋紋還經常伴随跳刀紋同時出現。這是寬厚圈足的甄别特征。
清雍正籃彩小碗側面看同心圓璇紋更明顯
施彩這件單色釉小碗是采用的竹刷蘸彩料後刷到胎體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胎體上很明顯的刷痕。
清雍正藍彩小碗施彩采用竹刷刷痕圖片
在清代單色釉施彩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其中一種就是用竹刷蘸彩料刷到胎體上 ,還有一種是用竹管把彩料吹到胎體上,用竹管吹籃彩到胎體上叫灑藍。
灑藍圖片
第三種是把整個胎體沁到彩料裡,這種沁到彩料裡的瓷器下部經常可以看到,淚點狀的點狀痕迹,這是單色釉瓷器施彩上的三個特色。
籃彩沁染瓷器足底有淚滴痕
傳世痕迹傳世痕迹就是在瓷器在漫長的使用過程中形成的痕迹。我們打側光或者說細看這件單色釉小碗,它在側面會有很多細小的刮痕,這種刮痕呈不均勻分布,并且顯得非常自然,這是因為這種瓷器屬于實用器,在使用過程中會形成的刮痕,這是一個傳世痕迹。
清雍正籃彩小碗盤壁傳世痕迹圖片牛毛紋刮痕
第二個傳世痕迹,是在使用過程當中釉面磕碰導緻釉面發生細小的塌陷,灰塵侵入到裡面形成的霧狀物,也或者是這樣的釉面。它下面的氣泡,随着年月時間推遲,破損以後釉面塌陷,然後灰塵進入到這樣的釉面裡形成的絮狀物。這樣的傳世痕迹在老貨上很容易看到,比如說它的碗心部分就很明顯。
清雍正籃彩小碗内壁磨損和釉面塌陷
這兩種傳世痕迹都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非常的自然,不突兀,因為是使用過程中無意當中形成的,而不像現在很多新訪的瓷器,它是人為弄上去的,所以顯得很生硬。觀衆朋友如果遇到這類型的瓷器,可以通過這三大方面鑒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