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全力打造文旅融合?近年來,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将文旅産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拉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手段,發揮底蘊優勢,創新發展路徑,大力推動文旅産業與其它事業融合發展,為蚌山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我省全力打造文旅融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近年來,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區将文旅産業作為調結構、促轉型、拉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手段,發揮底蘊優勢,創新發展路徑,大力推動文旅産業與其它事業融合發展,為蚌山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文旅 項目”夯實産業基礎
堅持以項目為牽引,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文旅品質與城市品位同步提升。先後招引建設皖北最大主題遊樂公園花鼓燈嘉年華、皖北首個全天候室内恒溫水公園熱浪島等一批重點文旅産業項目;提升改造南山公園、寶興面粉廠等一批老蚌埠“記憶符号”;升級完善篾匠街、花鳥市場等一批曆史文化街區。緊抓靓淮河工程建設機遇,全力推進二馬路商業街區改造,加快實施津浦鐵路文化公園項目,建設主題廣場、藝術中心、淮橋記憶節點、鐵路火車科普館等,集文化體驗、生态休憩、休閑娛樂功能為一體,展示蚌埠火車曆史,科普鐵路文化。同時,利用樓宇經濟優勢,大力招引文化創意、數字創意企業,賦能文旅産業發展,洽談海南中動直播電商有限公司等企業12家。目前,全區文旅類在庫項目21個,今年以來新簽約億元項目4個,新開工項目4個,累計投資額約6億元,申報非标專項債資金1.6億元。
“文旅 服務”推動企業發展
認真落實中央、省市穩經濟大盤的相關決策部署,全力推動各項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實。制定出台《蚌山區促進旅遊市場開發配套獎勵辦法》等,兌現獎勵資金470餘萬元,新增接待南京、揚州、常州等周邊省外遊客7萬多人次,拉動旅遊消費超2100萬元,真金白銀激活旅遊市場,有效促進文旅産業複工達産,減少疫情造成的損失。深入開展“四送一服”,每季度召開座談會,為文旅企業提供精準服務,收集企業問題訴求8個,解決融資、用工等難題7個,争取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專項補貼、省級電影事業發展補助等各類政策獎補資金共1159.66萬元,持續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目前,全區規上文化企業32家,規上數字創意企業24家,全市第一,有效促進穩增長、保主體、促就業。同時,做好遊客服務,發布旅遊服務指南和路線攻略,在重點旅遊景點、商業街區設立志願服務崗台,增加坐凳、涼亭、垃圾桶等便民設施,建設旅遊公廁33個并強化管理,落實疫情防控舉措,努力為遊客營造健康、文明、安全的旅遊環境。
“文旅 商貿”打造特色商旅
發揮銀泰、萬達、百貨大樓等商貿資源優勢,串聯淮河路中央商務區、東海大道高端商貿集聚帶等商業核心區,積極打造特色化商業街區,發展夜市經濟,提升現代服務業的旅遊與休閑功能。以篾匠街、國貨路步行街等街區為依托,打造淮河路夜經濟集聚區,先後策劃和組織“夜蚌山・樂生活”系列活動8場,有效集聚提升人氣。完善螞蝦街、土鍋街等街區道路、停車場硬件基礎設施,加強經營秩序管理,全區省級服務業集聚區增至3家,特色商業街增至9條(省級特色商業街4條),限上“批零住餐”企業增至150多家,總數全市第一,年實現旅遊收入60多億元,旅遊産業考核連續5年位居全市前二。下一步,蚌山區還将以蚌甬合作為契機,學習借鑒甯波市鄞州區先進做法,結合“蚌山區數字化城市管理”項目建設,運用現代數字技術手段,上線街區遊覽智能化導航、城市公共服務智能響應等功能,實現智慧化管理,争創全域旅遊示範區。
“文旅 品牌”發揮示範效應
以品牌創建推進文旅企業轉型升級,積極指導、組織企業參與各類評選和國家A級旅遊景區創建,通過舉辦專家學者、企業見面懇談會,開展線上宣傳等多種形式加強推介。制作以特色街區、景區、景點和非遺技藝為主要内容的“蚌山遊記”欄目,今年定期在蚌埠廣播電視台播出;舉辦《跟我去蚌山》城市文旅宣傳片發布會,借力自媒體、“網絡大V”等開展宣傳,以“小屏幕”引出“大流量”;制作蚌山美食地區地圖、記憶蚌山紅色之旅海報等宣傳手冊,不斷提升蚌山文旅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阿财老鋪、雪園小吃獲評“安徽省特色美食體驗店”;華夏第一街區獲評“安徽省特色美食體驗街區”;轄區17道菜品入選“皖美好味道 百縣名小吃”,其中老蚌埠紅燒螞蝦、雪園元宵、燒餅夾裡脊獲評最具安徽特色的美食。孫家圩子村被中組部授予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全市唯一,成功申報“安徽省首批特色旅遊名村”,開通學黨史紅色公交專線;藍莓莊園獲評“安徽省首批休閑旅遊示範點”“五星級農家樂”“第七屆安徽省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全區擁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8個,3A級以上景區數量全市第一,其中嘉年華等國家4A級景區2個,熱浪島、海貝海洋樂園等國家3A級景區5個,品牌效益持續釋放。
“文旅 傳承”弘揚傳統文化
梳理和挖掘曆史文化資源,圍繞花鼓燈、淮河琴書、衛調花鼓戲等獨有特色,與蚌埠學院、安徽花鼓燈歌舞劇團互設培訓實踐基地,對域特色文化符号進行保護和傳承,非遺項目數量居市轄各區第一,有效豐富文化内涵,提升旅遊品質。全區先後建成非遺傳習基地3個,在古民居博覽園設立蚌山非遺館,陳列非遺展品70餘件。創作、複排文藝作品百餘部,花鼓燈舞蹈《趕燈場 扭呀扭》獲省政府表彰,取得戴愛蓮杯全國舞蹈展演最高獎項“魅力之星”獎;衛調花鼓戲《寸草心》獲“華東六省一市現代地方小戲大賽”銀獎。開設“華豐街蚌埠首屆非遺集市”,蛋雕、徽派傳統插花、徽派篆刻等16個項目參加集市,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讓各種傳統文化“看得見、聽得着、帶得走、學得來”,展現濃郁蚌埠風情,成為蚌埠文化集市新名片。對寶興面粉廠工業遺址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修複,建設蚌山區圖書館,成為蚌埠地區知名的讀書打卡點和文化新地标,被列入安徽省第一批城鄉曆史文化保護傳承典型案例。
“文旅 惠民”豐富群衆生活
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加大投入力度,補齊文化設施短闆,豐富文化産品供給,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裡”。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契機,出台《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獎補方案》,6個鄉街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達到優秀等級,66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日均服務1500餘人次。如雪華鄉(宏業村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提供24小時無人看守圖書借閱功能場所,同時集黨性教育、國學文化、兒童育樂、老年休閑為一體,讓居民們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務。打造“蚌山學堂”特色學習品牌,豐富課程内容,累計舉辦各類宣講280場,受衆2萬餘人。深入農村基層開展新時代文化實踐活動,“送戲進萬村”“9 N農民文藝大篷車”累計演出126場,發展鄉村文藝團隊60餘支,培養文化帶頭人800餘人。同時,結合10項暖民心行動,在鄉街(社區中心)老年大學開設舞蹈、繪畫、聲樂等課程;在全市率先舉辦“幸福蚌埠 食韻蚌山”美食月活動,展示徽菜美食文化,發放餐飲消費卷,滿足居民文化參與、特色飲食、休閑娛樂等多方位需求,不斷提升群衆獲得感、滿意度。
“文旅 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發揮燕山鄉近郊優勢,積極整合梅花山、藍莓莊園等資源,推進孫家圩子紅色旅遊基地建設,農業觀光、紅色旅遊、采摘體驗等特色休閑農業蓬勃發展。以此為契機,各村積極拓展集體經濟發展思路,通過土地流轉、山地林地水面承包、勞務提供等方式增加收入來源,帶動村民緻富。如梨朱村向安徽水利流轉土地1000多畝,每畝收入850元,新增本地就業30多人,每年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萬元。同時,安徽水利江淮植物園的開發建設大幅提升改善了周邊環境,獲批3A級旅遊景區,成為市民網紅打卡新地标。孫家圩子村引入“一分良田”項目,有效盤活荒地800畝,種植“玉米迷宮”“向日葵花海”等網絡熱點遊玩項目,吸引周邊遊客紛至沓來。截至2021年底,全區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薄弱村”實現清零,收入50萬元以上強村占比達到7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289元,鄉村文旅産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态效益統一。(記者 吳昊 通訊員 劉菲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