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着論語,睡出更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之梁注論語》。本文内容節選于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之梁注論語》127期。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譯: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叫顔回的學生好學,他從不遷怒于别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沒有那樣的人了,沒有聽說誰是好學的。”
01
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件事錯得離譜
本篇小梁和大家分享的是《論語》中孔子對顔回的贊歎。
學完這一篇,我有一個很深的感悟——原來很多老人家(包括父母),在教育小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件事錯得離譜。
此話怎講?
回到《論語》原文——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這句話說的是,有一天,魯哀公問孔子:“在您的學生中,誰比較好學呢?”
我們都知道,在孔子看來好學是人的第一美德。“學”包括“學”和“習”,既包括學知識,也包括不斷地砥砺自己的性格、打磨自己的性情、覺察自己的成長……
孔子回應魯哀公說:“以前有個叫顔回的學生,他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品質:第一,不遷怒;第二,不貳過。隻可惜短命,去世了,現在我再也沒有見過像他那樣好學的人了。”孔子說着說着就哽咽了起來。
一個上了年紀,靠很多學生供養的老師,可以在如此多優秀的學生的面前,毫不違心地說:“我認為顔回就是好學,他去世後,我再也沒聽過有好學的人了。”
而所有聽到老師這樣說的同學,既不妒忌也不生氣,反而老老實實地把這段話記了下來,還将老師說的話編成了《論語》,可見孔子的真誠,也可見學生的真誠。
02
因為遷怒養成的受害者人格,最終會讓我們深深地不喜歡自己
孔子說顔回有兩個特質,一個叫“不遷怒”——自己受到了傷害,從不找替代物出氣。這是我們常常會犯的一個錯誤。
有一天,我看見一位長輩帶着一個小孩子。小孩子不小心摔倒了,長輩就使勁地捶小孩子摔倒的那塊地闆,邊捶邊說:“打它,打它,這個地太讨厭了,磕疼了我的孫子……”很多小孩子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習慣了這種教育方式,自己也覺得沒什麼問題。
可你想過嗎,在這些司空見慣的細節中,我們被隐隐地植入了一種觀念——這是别人的錯。這個“别人”,可能是一塊無法反抗的地闆、可能是時代,也有可能是時間、是别人,甚至是父母,反正不是我們自己,我們是受害者,這就叫“遷怒”。
随着我們的成長,這種心智模式産生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我們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幸的、應該受到同情的人,而不是一個應該為錯誤承擔責任的人。
三四十年前,大家都沒書可讀,沒辦法學習,大部分人就任由時間蹉跎。但也有人在沒有書可讀的時候,努力找書去讀。沒有别的書讀,他們就讀《資本論》《毛選》……仍然保持着學習的習慣。春風化雨,過了若幹年,忽然有一天恢複了高考制度,那些之前沒有放棄學習的人,成為第一批參加高考的人,他們比同齡人掌握了更多的時代先機。
如果你不願意學習,可以找出無數個理由說“我沒有機會學習”;如果你願意學習,沒有任何人能阻擋你。
還有很多人在婚姻中不快樂,凡事都認為是對方的錯。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甚至小梁本人也常常會犯這樣的錯。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大家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所有的事情,我們都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策劃者、參與者、傳播者,甚至是發心者。
還有人抱怨房價上漲——“房價太高,我沒有買,所以導緻了社會階層分化”;還有人抱怨房價下跌——“好不容易用六個錢包買了一套房子,現在房價又跌了”,全然忘記當年不買房,後來又買了房的自己。其實,這都是自己做的決定。
還有很多人抱怨父母沒有給自己一個好的基礎,在與其他人的競争中,讓自己輸在了起跑線上,甚至還遺傳給自己一堆疾病。
未來基因檢測變得越來越普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基因檢測報告裡,看到父母遺傳給我們的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基因,你會回去把他們殺了嗎?
你全然沒有想到,他們起碼給了你一條生命,讓你有機會學習《論語》。
當然,學習《論語》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關鍵是讓你可以有自我選擇的意志和能力。這是他們給你的最大的好處,你為什麼不感謝他們呢?
我們由于有遷怒的思維模式,就有了一個替代者,認為所有一切都是别人的錯。于是,我們看不見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最終的結果就是沒法進步。而且因為遷怒養成的受害者人格,最終會讓我們深深地不喜歡自己。
誰會喜歡一個受害者呢?你會喜歡一個受害者嗎?也許你會在道義上對他表示同情,但不會喜歡他。你隻會發自内心地喜歡一種人——比你更像想象中的自己、更有魅力的人,不是嗎?這就是“不遷怒”。
03
大部分人都是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樣低級的錯誤
顔回還有另外一個特質——“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重複犯第二次。
第一次犯錯,是因為知識、見地、能力、習性、機緣不夠,但顔回會很認真地分析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到底錯在了哪裡,争取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這就是“不貳過”。
同樣的錯誤不去犯第二次,要做到這一點太難了,大部分人都是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樣低級的錯誤。就像很多人炒股失敗後很生氣,轉戰比特币市場,又失敗了,接着又轉戰其他投資市場,你怎麼知道第三次投資就會成功呢?
表面上看這都是别人的問題,如果我們花點兒時間研究自己在投資上的匆忙、魯莽、率性,斬倉時的不堅定,對所投的标的不研究……知道這些都是自己的問題時,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這話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反正小梁是沒有做到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讀《論語》每每心生愧疚和不安的原因。每篇《論語》都像一把尖刀,戳進了我的靈魂中最不堪的一面;也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面相裡不高級的部分。書讀得少真糟糕,說到關鍵時刻,隻能說“不高級”。
這讓我想起了網上的一個段子,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時,關羽對劉備說:“從今往後,關某之命即是劉兄之命,關某之軀即是劉兄之軀,但憑驅使,絕無二心。”張飛在旁邊說:“俺也一樣。”關羽每次表示從此之後你我他兄弟三人同甘共苦、赴湯蹈火時,張飛都說:“俺也一樣。”這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别。
小梁在講到自己的種種不堪、窘迫、困境和無奈的時候,都說“不高級”;碰見身心往之的生命狀态,激動起來,也隻能說:“哇,好高級啊,深刻、深刻。”
文學,就是把好變着法兒地說得更好的藝術吧。因此,對是一方面,比對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對演繹得漂亮,讓人有更多的共鳴。
04
要做到“不貳過”,必須要學會“不遷怒”
有多少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真正幫助他樹立起“不遷怒”和“不貳過”的心智模式呢?
其實,要做到“不貳過”,必須要學會“不遷怒”。如果沒有“不遷怒”這個基礎,是永遠做不到“不貳過”的。
所以,在“不遷怒”和“不貳過”這兩種偉大的品質裡,關鍵在于“不遷怒”。長輩不要在小孩子摔倒的時候,指着地闆說:“壞地闆、髒地闆,讨厭地闆、打地闆……”不然小孩子就會在這樣的暗示中,發展出一種“不是我的錯,都是别人的錯。”的心性。
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為什麼我們需要覺察?因為這一切都可能是我們生命輪回的基礎。
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從自己所在的外在環境中感染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習性,這都是不得已的,但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覺察到這些都不是問題,要做到不再抱怨。
孔子在這段話裡有一個很意思的重點,他對自己曾經有過顔回這樣一名學生,最後失去的那種哀傷,用了“不幸”“短命”幾個字來表述,聽起來真讓人難過,也讓我們感受到一個老師是如此地愛自己的學生。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認為顔回是他生命的延展,是他生命的提升。但顔回的結局卻很不幸,我想這也是孔子一輩子的痛吧。
如果你睡不着,可以做個簡單的遊戲——想象自己的腳底長出一支毛筆,對着腳的方向,用抄經的方式,寫“不遷怒”“不貳過”這幾個字。如果你的意念專注于腳底寫的這幾個字,就會發現寫不了幾遍,陽氣就已經下行。你的意識到達了腳底,就能睡着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