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菌”到底讀一聲(軍音)還是四聲(俊音)?可能一不小心就被罰款5000元,有時這個詞在電視片裡出現十幾次,重複計算,配音員和主持人,這個月工資泡湯了。哈哈哈。
小編斬釘截鐵告訴你:答案是讀一聲。不要給俺打開百度說事情,沒有判斷力,沒有标準,不會鑒别,一定在互聯網的海洋裡淹死。
讨論任何問題,請用一把尺子,否則就陷入雞同鴨講的地步。讨論字詞的讀音,我國約定俗成《新華字典》《現代漢語字典》紙質版,央視新聞頻道播音部的這兩本字典,半年都能翻稀巴爛。
“菌”讀四聲的時候,隻有“菌子”時,這和北方普遍“兒化""子化”有關(喜歡講單個的名稱加“子“),如西紅柿,稱呼“柿子”,自行車,稱呼“車子”。顯然,這這些帶子帶兒的詞,非常口語化,來源于火熱的現實生活。《現代漢語詞典》---菌jun(四聲),名詞《蕈》
出現帶“子”的詞,子就是虛化的音,将前邊的字重讀,是一般規律。
食用菌,作為一個被限定的詞,“能夠食用的”菌類,這樣的偏正詞組,讀一聲。可想而知,"食用菌”從專家走入現實生活中,是1978年前後,老百姓的強調的是“食用”之意,沒有必要強調菌這個字。如果讀四聲的話,音的長度,重音,都落在菌上,非常别扭。
食用菌是可供人類食用的大型真菌。小編這裡引用百度: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達12萬餘種,能形成大型子實體或菌核組織的達6000餘種,可供食用的有2000餘種,能大面積人工栽培的隻有40~50種。2000年統計中國的食用菌達938種,人工栽培的50餘種。
食用菌品種再多,市場化較好的也就幾種,如香菇、木耳、銀耳、猴頭、松口蘑、紅菇和牛肝菌、羊肚菌等,市場大,容易普及,稱呼起來也簡單,太複雜太長乃至裡邊帶有學術的字,老百姓很容易簡化,另外起名字。
“蘑菇”的叫法遠比“食用菌”要普及。《舌尖上的中國》把雲南森林裡采食的“松茸“神秘化,導緻各種保健養生信息神乎其神,其實就是很普通的一種食用菌,生于松林下,像鹿茸,故名松茸,有的地方成為松蕈,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條下,又稱台蕈、合蕈。
對了,還有蟲草,也是一種普通的食用菌而已!不要用“藥用菌”來對比,一切都是“吃”嘛
完蛋! 松茸,蕈,(讀四聲,訓音),食用菌,蘑菇,亂碼其糟,什麼字啊,音啊,是不是複雜了?
這些食用菌,都需要在南方潮濕陰涼的森林裡才能長,有的是高山草甸連日陰雨等環境,食用菌在古代隻是被當成藥材出現在南方人的視野裡,北方的環境雖然有,但是由于量少以及采用難度比南方更高,因此進入不了人們的視野。
因此南方人常用的“蕈”,是最能代表“食用菌“的一個字,但是無論是字還是音,都進入不了北方人的語境中,古代現代人的辭書和藥書,要麼不收錄,要麼語焉不詳。簡單說,古代,蕈,就是食用菌。
”菌“,單個的字,從古代到現代,與”食用菌“這種東西,從來沒有關聯,基本沒有進入日常生活。
”蘑菇“,字義上約等于”食用菌,至于“食用蘑菇”“口蘑””滑子菇“真姬菇“帶有”蘑菇字樣的詞語,都是”食用菌“,是最貼切的“與非食用的有毒的很難利用的真菌類”相區别的。
但是,小編查了《古代漢語詞典》,“蘑菇”這個詞,在古代漢語和漢字裡,根本不存在,它是日本人“發明”的。兩三百年來,西方科學家最早最多進入的地方是我國的南方廣東和福建一帶,他們把森林裡的食用菌(無論是叫蕈還是松茸還是其他稱呼)都标注為英語“mushroom",漢語”蘑菇,傘菌“-----”蘑菇“,是廣東福建這一帶對”mushroom"的漢語标注,是赤裸裸的音譯。
般若經,佛圖(屠,陀,塔),寮國,帛流,這些詞的讀音是“波惹經“布達"""老撾“”帕勞“。這都是近代閩粵一帶人與西方人大叫大,口語之後,寫成的漢字。很多事實沒有出現在中學教科書:在明清的海禁政策面前,1600年--1840年,西方殖民者在台灣省和日本等地做海運生意十分火爆,怎麼賺錢怎麼幹,大量英文翻譯不倫不類的進入日語和漢語,而五四前後,我國又以學習日本為主,1949年之前的文字與語言,受浙江、福建和廣東影響極大。
道理很簡單,那個時代,出現的人文學者,八成多來自這些地方。
叫“食用菌“還是叫”蘑菇“?這是中國食用菌協會最為困擾的問題。它成立于1987年,是當時我國的國内貿易部的一個機構,這個協會代表我國是“國際蘑菇學會”的副主席國,而活動。
食用菌,三個字,顯得莊重嚴肅點兒,蘑菇,倆字,通俗易懂,北方老百姓特别好發音,而且還賦予了它其他意思,如磨磨唧唧的意思,甚至把這兩字拆開使用,某某蘑,某某菇,文字的生命力就在于被結合其他詞使用。南方人讀“蘑菇”,嘴巴的肌肉也不累,哈哈哈,總比食用菌讀為“西永金”要好。
山西農大食用菌方面的研究專家常明昌,經過考證,菌,耳,指長在樹上的,蕈,茸,長在地面的,蘑菇,專指人類大規模栽培的。他還說,食用菌不是真菌學分類名詞,是生活生産中約定俗成的業界普通名詞。
食用菌是大型高等真菌光合作用産生的子實體,是人類馴化成功,人工栽培或采集野生蘑菇加工,可進入消化系統,有利于生命健康,可進入市場進行商品交換的蘑菇。這是我國1987年通過的食用菌在食品方面的定義。
從意義到讀音,無非是長期習慣和約定俗成。關于讀音,還有一個約定俗成,英國各地口音變化很大,關鍵時刻以“BBC”新聞播音為主,日本從南到北,出現讀音争論,以東京都的NHK新聞播音為主。
小編統計,在我國最近幾年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出現的“食用菌”關鍵詞的幾條新聞報道中,"菌“讀一聲占了一多半,讀四聲占了一少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