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絡上,關于勉縣改市的話題被炒作得沸沸揚揚。
“縣改市”是勉縣的一件大事,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勉縣人,我也談談我對勉縣“縣改市”後城市名稱的看法。
一般情況下,由“縣”改為”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将原來“縣名”中的“縣”字去掉,後面直接加“市”。例如,1981年原“漢中縣”改“漢中市”(今漢台區)。但,由于勉縣屬于“單名縣”,“縣”屬于行政區劃專名,縣改市後不能直接叫“勉縣市”。
勉縣縣改市如何命名?
從地名和文化傳承的角度,首推“沔州市”,備用“梁州市”。
理由如下:
沔州市。體現了“勉縣”的地名傳承。
沔州-沔縣-勉縣一脈相承。明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為沔縣,1964年改沔縣為勉縣。在地名中,“沔”是地域名(解放初的地圖上勉縣就被标注為“沔”),“縣”屬于行政區劃專名;不能機械地認為“沔州”和“沔縣”不是一回事。目前,按全國大部分“單字縣”改市的“慣例”,基本都是“x州市”(如原商縣改為縣級“商州市”)。
如果官方認為“沔”字“生僻難認”(1964年9月“沔縣”改名“勉縣”的說辭),不妨改名梁州市。
梁州市。體現着深厚的文化傳承。
“梁州”,古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篇地理專著,按照山川、河流走向将當時的中國劃分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等九個地理區域。後來人們用“九州”代指中國,所以在中國地名史上《禹貢》和“九州”具有崇高的地位。
目前,“九州”中有3座地級市、3座縣級市,隻有梁、雍、豫3州還不是城市名。改稱“梁州市”是對古九州的紀念,切“梁州”與勉縣有着深厚的曆史淵源。
1. “沔州”與勉縣:
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抗金名将吳璘之孫吳曦判宋降金,改“興州”(駐今略陽縣)為開德府;三年(1207年),亂評,南宋朝廷廢僞“開德府”,改原興州為“沔州”,改順政縣為略陽縣(屬沔州轄下)。這是“沔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的開始。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将“沔州”遷治“铎水縣”(今勉縣城東舊州鋪),“沔州”正式“入籍”勉縣。明洪武三年(1370年)省铎水入沔州(撤銷铎水縣并入沔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沔州”為“沔縣”。
1964年9月,改“沔縣”為“勉縣”。
從1283年“沔州”遷治今勉縣起至1964年改為“勉縣”,“沔”字在勉縣地名史上已經存在了681年;加上因“沔縣”演變而來的“勉縣”,共733年。如果加上從西漢初到隋初的“沔陽縣”,“沔”字在勉縣地盤上先後存在了1500年之久,已經打下了深深的地域文化烙印。
2.“梁州”與勉縣:
最早的“梁州”為地理區域名,《禹貢》中有“華陽黑水惟梁州”的說法。“華陽”指秦嶺以南,“黑水”指金沙江。所以,《禹貢》中的“梁州”是指包括漢中安康在内的今西南地區。
“梁州”正式成為行政區劃名稱,始于公元263年。是年魏滅蜀,分蜀漢故地為益、梁二州,各領八郡,梁州駐沔陽(今勉縣舊州鋪)。 “梁州”正式和勉縣結緣。梁州在西晉中期(公元282年)遷治南鄭(今漢中市),後一直存在至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升級為“興元府”。
最初的“梁州”管轄範圍北起秦嶺,南至貴州桐梓,東至夔門,西至劍門。經過兩晉南北朝的演變,唐朝中期已經萎縮至今漢中盆地西部,相當于今漢台區、城固縣、南鄭縣、勉縣、甯強縣地域。
“梁州”本代指漢中,但“漢中”知名度更高。漢中是秦36郡之一,且是漢王朝的發祥地;漢中多年來一直在宣傳“漢文化”,如果舍棄“漢中”名稱,這些年所做的努力等于白費。所以“漢中市”不可能改名“梁州市”。若勉縣能夠“繼承”這份珍貴的地名遺産,也是對地名文化的一種傳承。
目前,冀州、兖州、青州為縣級市名,徐州、揚州、荊州為地級市名。勉縣如果改名梁州市,也是為“九州”大家庭最終“團聚”的一大貢獻。
作者簡介 侯安德,現供職于勉縣縣屬機關,對地域文化有一定研究。2005年以來先後在網絡發表《漢中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區域定位》、《漢中各縣地名考》等多篇文章,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期刊198】
本期責編:淩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