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道德經》系列之第二十章】
上一章說,統治者要回到大道之上,棄絕聖智、仁義、巧利等失道的作為,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文末還特别強調“絕學無憂”,要杜絕相關的悖道學說。這一章就是承接這個意思,如果還在國家層面教導相關的悖道學說和枝枝末末的知識,普通民衆學習後,是沒有用的。
全章以自嘲自貶的口吻,強烈對比出“道者我”與“衆人”的不同,最後指明有如此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道者“貴食母”。道者懂得凡事依“道”而行,就好像嬰孩注重從母體獲得滋養一樣。這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 海,飂兮若無止。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意譯】
(在世俗之人的學習裡,)知道應答得恭敬一點還是高傲一點,相差多少呢?知道這是贊美那是厭惡,區别在哪呢?他們也被教導,衆人所畏懼的自己不得不畏懼,(等等。)這是極其荒謬的,因為這樣的學習(隻注重一些枝枝末末的東西,)遠遠未達到“道”的中心。
(所以,平日裡)衆人總是熙熙攘攘,(沒有片刻的消停,)就好像要去參加盛大的宴會(那樣熱鬧),又好像春日裡登上高台欣賞美景(那樣高興。)而我總是淡泊獨處,内心沒有絲毫随衆躁動的兆頭,(甯靜如常;)我對外界沌然無覺,就好像未長成幼孩的嬰兒一樣,(自适自在;)(然而,在外人看來,)我是那麼地頹喪失意,就好像沒有歸宿的人一樣,(其實,我隻是沒有期待、沒有要求、随遇而安而已)。(總之,)衆人都顯得富足有餘,唯獨我若有所失。這些都隻不過是因為我有一顆愚笨的心,與“道”渾然一體了!
(相比之下,)世俗之人光亮昭然,(高調示人,自我彰顯;)唯獨我昏暗無光,(處處低調,不事張揚。)世俗之人聰明細察,(總是精于個人算計;)唯獨我悶聲不響,(微妙玄通。)(俗人不明白,)極其沉穩的水波搖動,其底下是廣闊深沉的大海;極其疾速的風,吹起來就好像沒有停止的地方。衆人似乎各有得意的依仗本事,唯獨我是那麼的頑愚和鄙樸,(毫無所長。)為什麼唯獨我和别人不同呢?是因為我(懂得凡事依“道”而行,)就好像嬰孩注重從母體獲得滋養一樣。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1、先說大家看到的比較盛行的翻譯,是這樣的:“應諾和呵斥,相距有多遠?美好和醜惡,又相差多少?人們所畏懼的,不能不畏懼。這風氣從遠古以來就是如此,好像沒有盡頭的樣子。”說實在的,這樣的大白話,沒有前提,沒有邏輯,我真不知道它在說什麼!老子是聖人,他老人家可以語焉不詳,但我們不能使之突兀,不知所雲。
2、理解的關鍵是要明确,前一章乃至全書的邏輯:要棄絕失道、離道之學,否則,治國就有憂患。在這裡,老子就一些細節發出疑問:“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說的是,統治者隻倡導失道、離道的仁義禮等倫理學說,那麼,民衆知道“唯、阿”禮儀常識的不同、知道“美、惡”情感表達的不同,區别是不大的,下面提到的“衆人熙熙”就是證明;而真正有差距的,是民衆懂與不懂“道”理之間!比如宣導“不自生故能長生”、“外其身而身存,後其身而身先”、“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等等道理,對學習者來說,懂與不懂之間,區别就大了。再者,“不可不畏”的依據不能是“人之所畏”,而人唯一的行為依據是“道”!所以,緊接着的第二十一章開篇就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3、注意幾個字的含義。“阿”不是“呵”,是阿谀奉承之“阿”,相對于“唯”時,是表示“高傲地應答的語氣神态”。“美”,是贊美。“惡”,是厭惡;跟第二章裡“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的“惡”一樣,不是醜惡。“央”本義是中心,如果說它有“盡,完了”的意思,那是說者把詞意或句意當字義了。
【衆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
“衆人熙熙”說的是,沒有道學滋養的民衆終日是不消停的,一直沉浸在追逐欲望的狂歡之中。這可以看成“民之難治”的一種表現,是“果”,而“因”在統治者失了道學。與衆人相反的是“道者我”,呈現的是另一番狀态:表面獨泊,内心甯靜;看似沌沌,實則自在;外在傫傫,本然“少思寡欲”無所期待也。
【衆人皆有馀,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這兩句可以看成小結性質的表述。是啊,衆人都顯得富足有餘,唯獨我若有所失。為什麼呢?這些都隻不過是因為“我”有一顆愚笨的心,與“道”渾然一體了!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這裡的文字說的是“俗人”和“我”表象上的不同,解讀時還要把它們背後的實質性東西也表達出來,才算完整。大家看:世俗之人光亮昭然,實質是高調示人,自我彰顯;“我”昏暗無光,實質是處處低調,不事張揚。世俗之人聰明細察,實質是精于個人算計;“我”悶聲不響,實質是微妙玄通。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
這句話的意思是,極其沉穩的水波搖動,其底下是廣闊深沉的大海;極其疾速的風,吹起來就好像沒有停止的地方。
類似的句式在第十五章出現過,比如“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等,顯然是對善為道者“微妙玄通”的贊揚。這裡說的是,得到道的支持,既能極穩,也能極快。所以,我不認同那種偏負面的翻譯。另外,“澹”,本義是“水波搖動的樣子”,“飂”,本義是“風疾速的樣子”,兩者并列而用,是匹配的。所以,“澹”不取引申意義“淡薄”。
【衆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這裡說的是,衆人似乎各有得意的依仗本事,不明白“澹兮、飂兮”的我,以為唯獨我是那麼的頑愚和鄙樸,毫無所長。為什麼唯獨我和别人不同呢?是因為我懂得凡事依“道”而行,就好像嬰孩注重從母體獲得滋養一樣。
“貴食母”,就是注重從母體獲得滋養。比拟來說,就是凡事注重依道而行,就能獲得道的支持和成就,“無為而無不為”。
總結一下,這一章可以看成是道者老子的自畫像。因心靜如常而獨泊,因自适自在而沌沌,因少思寡欲而傫傫,因不事張揚而昏昏,因微妙玄通而悶悶,因貴食母而獨異于人,因有愚人之心而與道渾然一體!這樣的道者形象,在世俗的境界裡,很不起眼;但在衆多修道者看來,簡直是高不可及,可以奉為楷模。
【細讀《道德經》系列,歡迎點贊、收藏加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