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它前面的節氣是雨水,後面的節氣是春分,時間點在3月5-6日之間,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45°。
驚蟄,聽這名字就是有驚醒的意思。“蟄”是蟄伏、藏起來了的意思,“驚蟄”就是藏起來冬眠的動物被雷聲驚醒了。
古人認為是驚蟄的雷聲把冬眠的動物吵醒了,其實是此時大地溫度回升,冬眠的動物本能地感受到溫暖,新陳代謝随之正常,肚子一餓就要起來找尋食物。
驚蟄時愛打雷,此時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是反映物候現象的節氣。有“驚蟄至,雷聲起”的說法。
民間在驚蟄節氣有祭拜雷公的習俗。一般驚蟄這天如果冷,春分就比較溫暖。
驚蟄節氣農民開始春耕,此時處于早春,土壤水分比較充足。此時天氣還比較幹燥,容易咳嗽,故驚蟄有吃梨的習俗。
農曆節日“二月二”發生在驚蟄裡,為什麼說“二月二,龍擡頭”呢?因為民間傳說,農曆二月二号是主管雲雨的龍擡頭的日子。這一天,北方有理發和吃豬頭肉的習俗。
地理知識很有趣,下期繼續分享生活中的地理,喜歡的朋友請點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