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燃燒的蠟燭高清圖

燃燒的蠟燭高清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03:10:44

燃燒的蠟燭高清圖(永不熄滅的山區紅蠟燭)1

他是一位極其平凡的人,平凡得就像茫茫大山中普普通通的農民;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人,高尚得就像萬丈懸崖上巍然聳立的勁松。他既沒什麼英雄壯舉令人驚歎,也沒有任何豪言壯語感天動地,他隻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頑強韌勁,從芳華十八至兩鬓風霜,以四十年堅守和耕耘,在三尺講壇譜寫了新時代山區教育最感人至深的華麗樂章,像默默燃燒的紅燭,引導着無數山區少年走上了求知成才的道路,被山區人民深情的稱頌為“好老師”。他就是淅川縣大石橋鄉陡嶺小學教師方群國。

一、肩負重托踏征程,無怨無悔四十年。

1979年的中華大地春風浩蕩,春雷陣陣,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剛剛十八歲的方群國高中畢業,風華正茂,積極參加了當年的高考,不幸以幾分之差名落孫山。可是他并不氣餒,磨拳擦掌,回到家裡繼續苦苦自學,準備迎接來年的高考。八月底的一天,由于本村袁嶺小學開學在即,老師卻遲遲配不齊,村支書王英娃苦思冥想,找到他們家裡與群國父親商量,懇請群國暫時去學校當代課老師。老父親與支書是從小玩大的老夥伴,立即勸說群國道“群國,你聽爹和王支書一句話,我看教書這差事挺适合你這個高中生的,況且一邊教書一邊學習也不影響你以後的進步,為了咱山裡人不當睜眼瞎子,能多出幾個文化人,你就去學校上課吧”。看着父親飽經憂患的雙臉和老支書深情的目光。群國被迫放棄了高中複讀的計劃,懷着猶豫的心情來到村後山包上的袁嶺小學。當他揣着課本首次踏上三尺講壇,看着台下幾十雙迥迥有神的眼睛,放射出一道道求知之光時,群國那顆猶豫徘徊的心被深深的吸引并感動了。于是,他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為了山區的孩子們上好每一節課,當一名好老師,決不辜負父親和老支書的期望和重托”。從以,他就一頭紮進了山區教育事業中,再也沒有回頭,至今已經整整四十春秋。其中,一九七九至二0一二年在袁嶺小學任教33年,二0一二年至今在陡嶺小學任教7年。

二、苦心耕耘結碩果,山區教育排頭兵。

寶劍鋒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方群國自參加工作以來,始終以任勞任怨、敬敬業業、勤奮鑽研、奮勇争先的态度對待教學工作。他放棄了高考上大學的夢想,全身心的投入到小學教材及教育教學方法的研究中去,積極開展課堂教育改革,熟練的掌握了單式教學和複式教學的兩種不同的模式。他教學備課認真,方法靈活,條理清晰,聲情并茂,迅速成長為教壇新秀和業務骨幹,在全鄉連年組織的綜合考評中名列前茅,先後被評為縣鄉優秀教師。一九九七年群國通過努力學習取得中師文憑,告别了十八年的代課教師生涯,成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師。

四十年前的袁嶺小學,位于大石橋鄉北部山區袁嶺村的後山頂上,共有十餘間土坯屋架房,房舍十分簡陋,連圍牆大門都沒有,加上距離鄉政府二十公裡遠,位置偏僻,山路崎岖,交通和吃水都十分困難,辦學條件特别惡劣。教師不願來,學生留不住,成為了一所極需挽救的薄弱學校。一九九三年七月,組織上正式委任年富力強的方群國出任袁嶺小學校長。上任伊始,他深知“栽下梧桐樹,何愁鳳凰來”的道理,隻有迅速改變落後的辦學條件,才能留住老師和學生,才能赢得全村近千名父老鄉親對學校的關愛和支持,才能帶領這所學校走出生存發展的困境。于是,他大膽提出了“築巢引鳳”的計劃。一是多方奔走,全力協調鄉村兩級組織實施集資建校,将學校從村後山頂遷移到山下村莊,舉全村之力籌款建成一棟上下兩層的教學樓,新打了水井,鋪設了水管,添置了儀器電器等教學設備,一條寬闊的馬路直通到校門前……從此,幾十名師生告别了校舍簡陋、吃水困難和爬坡上嶺登山式上學的曆史,為袁嶺小學的發展創造了重要條件。二是多方奔走,三顧茅廬,先後請來了多化娥、袁宏偉等高中畢業生來校任教,組成了以高中生為基礎的一至五年級完整的教師隊伍,為該校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是身先士卒,勇挑重擔。他既當校長,又擔任五年級畢業班班主任兼語文老師,一直和老師們并肩戰鬥在教學一線。在集資建校過程中,雖然離家隻有兩公裡遠,他一直一天到晚吃住在學校,又是忙教學管理,又是搞施工協調,整整半年很少回過家。當一座嶄新的教學樓勝利竣工時,由于沒日沒夜的操勞,群國不幸病倒了,身體整整瘦了十五斤……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群國的辛勤耕耘和付出,袁嶺小學由當初隻有三名教師四個年級五十多名學生發展到擁有六名教師五個年級一百二十餘名學生的山區完全小學,教學成績一直穩居全鄉先進行列,方群國同志被鄉鎮黨委政府授予“山區教育排頭兵”的光榮稱号。

三、全心全意為學生,營造育人好環境。

關愛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一直是方群國矢志不渝堅守的教育理念。在袁嶺小學老校址時,由于學校地處山頂,道路崎岖,每逢雨雪天氣,又陡又滑十分難行。群國就帶領教師分組負責接送學生回家。每遇到深溝溪流或者山洪發生,他就将學生一個個背過去。為解決全校師生吃水問題,他既發動老師積極參加,自己更是身先士卒,挑起水桶到一公裡外的山下去擔水,寒來暑往,日複一日,從未間斷。新教學樓建起後,為解決師生辦公的桌椅問題,他當起了木匠,将原來屋架房拆下的舊木頭做成了五十六套學生及教師辦公桌椅,平整綠化了校院,蓋起了圍牆大門,架起了乒乓球台,建起了圖書室,學校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良好的育人環境初步形成。為解決學校生源少、學生辍學現象嚴重問題,群國挨家挨戶做家訪,勸說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和配合,對待家庭困難、因貧辍學的學生給予适當減免學費。在他的耐心說服和幫助下,一個個花季少年又重返校園,踏上了求學上進的道路,先後培養王國超、王志、袁鑫等十餘名學生考入浙江大學、鄭州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重點院校,群國如此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精神,全村的群衆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赢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揚,2007年被授予全鄉“師德标兵”榮譽稱号,2018年4月被評為大石橋鄉“最美鄉村教師”。

四、相濡以沫見真情,大愛無邊書春秋

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女人。是的,群國能如此全身心的投入到山區教育事業中,離不開妻子任桂閣的大力支持和幫助。1981年,剛參加工作兩年的方群國因工作積極、成績突出得到了同事和周圍群衆的關注和好評。大家争相給這位年輕有為的小夥子牽線搭橋做紅娘。經人介紹,鄰村的“俏姑娘”任桂閣于群國真情相識并結婚。由于當時群國是代課老師,一個月工資隻有十幾元,根本難以維持生活。為了讓他安心工作,妻子以柔弱的雙肩扛起了家中一切重擔。上要贍養兩位老人,下要照顧兩個孩子。爬坡上嶺,肩挑膀扛,犁地耕種,雨淋日曬,凡男子能幹的重體力活她都幹了,歲歲年年,從無怨言。當年出名的“俏姑娘”變成了全村婦女公認的“鐵娘子”。

每當農忙時節,群國抽空回家幫忙幹活,妻子總是催他說:“你快回學校去,教學是大事,孩子們的學業耽誤一會就是耽誤一輩子,家裡有我,你就放心吧。”每次望着妻子真情理解的眼睛和柔弱疲憊的身影,群國心裡總有一股無名的感動湧上心頭,淚水隻在眼中打轉轉……

1998年5月,年邁的父親突發腦溢血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當時正趕上集資建校的關鍵時刻,群國既要顧學生,顧建校,又要顧父親,忙得恨不得有個分身術變成“三頭六臂”。妻子看着他焦慮的樣子,果斷的對他說:“你趕緊回去吧,學校那麼多事等着你,爹在這有我呢,你别操心了。”病床上的父親也斷斷續續的對他說:“兒子啊,你要以工作為重,有桂閣在這裡照顧我,沒事的……”在妻子再三督促下,在父親無限留戀眼神中,他眼含熱淚返回學校,想不到這次離别竟成了父子之間的永别!三天後的夜晚,噩耗不行傳來,老父親離開時隻有妻子陪在身邊……

2012年秋至今,因工作需要,組織上調群國到大石橋鄉最北最偏遠的陡嶺小學任教,這是一所瀕臨關閉的單人獨校複式小學,連同學前班共有四個年級20多名學生。為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學生營養餐計劃,急需聘請一名生活老師。但由于學校經費困難,他隻好回家将妻子請到學校當義工,免費為學生做飯。這份不拿工資的工作,任桂閣二話沒說,一幹就是七年!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13年3月,桂閣不幸摔跤導緻大腿骨折,送到縣醫院治療卧床不起達半年之久。每次到醫院看着妻子疼痛難忍的樣子,群國心如刀割,難以言表。妻子卻說:“你别操心我的事,這裡有兒子照顧我,你趕緊回學校吧!否則你這一走,那幾十名孩子還有學校都要關門了。”“唉!老婆,我對不起你!”群國再次含淚離去。

為了讓山區的孩子跟上時代步伐,群國一有空就不斷看書學習,并熟悉掌握電腦知識,上網查資料,帶孩子打乒乓球、做遊戲,積極開展德育社會實踐活動,教學生樹立勞動觀念,明白“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每逢星期天他都要開着三輪到山外集鎮買米面蔬菜,安排好下星期學生的生活。

但畢竟是血肉之軀,幾十年辛勤地耕耘和操勞,群國由于長期寒濕刺激,落下左腿嚴重靜脈曲張的毛病,站的久了走的遠了就腿疼,隻好蹒跚的行走在校園中。妻子由于多年超負荷操勞,得了冠心病,就在半月前,又不幸患上膽結石,在西峽協和醫院做了膽切除手術……人常說“患難之中見真情”。他們夫妻就是這樣無怨無悔、相濡以沫38年,以綿薄的肩膀挑起了山區教育的千斤重擔,像中流砥柱撐起了鄉村教育的一片藍天,以無邊的大愛诠釋了腳踏實地、無私奉獻的人生價值!

“平凡之中的偉大追求,平靜之中的滿腔熱血,平常之中強烈責任感”正是方群國老師的人生寫照,“我隻是一名普通的鄉村教師,在山區學校奮鬥四十年,這輩子無怨無悔。”站在陡嶺學校高高的山嶺上,群國面對着周圍巍巍青山動情地說,“我隻想做一根永不熄滅的紅燭,去照亮山區教育更加美好的未來”。是的,正是這種千千萬萬人民教師鑄就的紅燭精神,托起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燦爛前景!(多俊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