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走過五代十國的亂世琉璃,也見證過美人遲暮的歎惋,大唐的盛世依舊在千年後為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其中最為深刻的,一定是才子佳人,皇帝紅顔的故事。今天,我們提到的這位人物,更是在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知道是誰在宋太宗的宴會上,如莺啼般嗓音唱的這首詞,大肆渲染了南唐後主李煜的悲痛之情,也結束了這個亡國皇帝的性命。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顔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就是這首詞,穿越千年曆史的塵埃,成為李煜的代表作,詞牌名《虞美人》,也成了他的絕命詞,讓人遺憾。
首句寫到春花秋月,如此平常的意象,恰恰表達了作者此時的落魄境地。三月裡春天的花兒,中秋節天上的月,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呢?
第二句“昨夜裡小樓上又吹來了涼爽的東風,伴随着陣陣涼意,心中悲痛襲來,這亡國奴一樣的生活,實在是點點不能回憶之前的生活,稍微一動,刻骨銘心。”上阙這兩句話,隐隐感覺到作者對于之前所作所為的後悔哀傷。
可是,這個時候再來說這些是否有些遲了呢?根據史書記載,李煜作為皇帝的時候,縱情聲色,不理朝政,在國家大事上可以說貢獻之少,不足其在詩詞上百分之一。因此,也有人稱之為:才位錯置的李煜,百姓文武百官的悲劇。
詞的下阙“故國的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台階,現在應該還在吧,隻是物是人非,我後宮裡的人兒已經衰老,紅顔不在。”
作者在這裡将過去的景色與人物融為一體,情景交融,更加體現了内心的愁苦苦悶。緊接着,他寫出了傳世佳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自問自答的形式,将無形化有形。與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異曲同工之妙。愁這種東西怎麼能看到呢?可偏偏作者把這種愁苦表現的淋漓盡緻。就像那向東流去川流不息的河流啊~
整首詩運用比喻,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完美的表現出詩人的才華橫溢,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在曆史上一片謾罵之聲中,脫穎而出,使得李煜新的身份無懈可擊~人稱為千古詞帝。
曆史上關于李煜,史學家們并沒有給出強烈的批判色彩。在當時那個分離了很久的狀況下,順應曆史的潮流: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趙匡胤率領的軍隊一路向前,可以說所向披靡。如果當時的南唐皇帝不是李煜,換做任何一個人,也難以更改曆史的走向,更何況李煜自身并不是政治人才,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要遠遠大于作為一個皇帝。
作為後人,我們更應該學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待曆史人物。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結合曆史,品味其作品深處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