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上海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上海的戲曲劇種是什麼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16 21:55:26

  1、上海戲劇的代表劇種就是滬劇、黃梅戲、昆劇、淮劇 、滑稽戲。

  2、滬劇流行于上海和江浙地區。淵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東鄉調,清末形成上海灘簧,其間受蘇州灘簧的影響。後采用文明戲的演出形式,發展成為小型舞台劇“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主要有長腔長闆、三角闆、賦子闆等。曲調優美,富有江南鄉土氣息,擅長表現現代生活。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蕩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3、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發展壯大于安徽安慶。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安徽省的主要戲曲劇種。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特區等地以及台灣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餘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黃梅戲的優秀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槐蔭記》、《女驸馬》、《孟麗君》、《夫妻觀燈》、《打豬草》、《柳樹井》、《藍橋會》、《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辭店》、《玉堂春》等。

  4、昆曲(Kun Opera),又稱昆劇、昆腔、昆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閑适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隐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号“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昆腔”的先驅。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昆曲以鼓、闆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有影響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钗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筝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5、淮劇,又名江淮戲,淮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源于清代鹽城縣和阜甯縣,流行于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部分地區。清代中葉,流行于淮安府(今鹽城市和淮安市)和揚州府兩地區,當地漢族民間流行着一種由農民号子和田歌“儴儴腔”、“栽秧調”發展而成的說唱形式“門歎詞”,形式為一人單唱或二人對唱稱之為二可子,僅以竹闆擊節。淮劇後與蘇北漢族民間酬神的“香火戲”結合演出,之後,又受徽戲和京劇的影響(稱為徽夾可),在唱腔、表演和劇目等方面逐漸豐富,形成了淮劇。

  6、滑稽戲是一種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在抗日戰争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它流行于上海、江蘇、浙江的許多地區,受到廣大觀衆的歡迎。滑稽戲的音樂,沿用獨腳戲的“九腔十八調”。滑稽戲的表演,是以獨腳戲、相聲等曲藝的表演為基礎,又吸收了文明戲的表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