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答案很簡單:家校聯動,提高參與感。
今年上半年,教育部下達文件:9月份開始中小學生每學期要學會做幾道菜。
看似簡單的事情,落到實處卻是一個難處,隻因家長太焦慮。
奈何,孩子根本就不懂父母的良苦用心,甚至埋怨父母所給的,并不是他們所想要的。
殊不知這其實是我們做父母自己造的孽,就應該做到:該放手時就放手,從小培養他獨立自主的能力。
做飯不僅能讓孩子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這過程中還能培養孩子的自信,提升自我效能感。
那如何讓孩子積極地參與到日常生活中就尤為重要?
1、尊重選擇權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也不例外。
前期讓孩子參與做飯時,就讓他自行選擇一道菜,從買菜、擇菜等讓他全程參與,切忌通過大吼大叫的方式讓他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因為這樣,會讓他更加反感。
若孩子不想參與時,可以通過等價交換,以及父母共同分擔,讓他變得積極主動起來。
2、任務分解
孩子過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手的日子,突然讓她參與到家務中來,一時會手足無措,這也是正常現象,父母一定要多點耐心,一步步地教她應該如何做。
譬如你讓洗青菜。初次動手的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把菜一咕噜全倒進盤裡直接洗一遍交差。
如果你換一種方式,讓她先把青菜的根子去掉,然後再用水加點鹽浸泡一下去蟲看,最後再用自來水沖洗2-3遍。
這樣一來,孩子會更容易理解如何做,整體操作過一遍後,她就知道大概的步驟,也就慢慢接受了。
3、趣味化
一家人都在家時,我們可以通過比賽、花樣拼盤等遊戲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今年5月份,疫情剛過,小寶邀請同學到家中做客,我準備午飯,小寶負責招待小客人。出乎我意料的是,他竟然利用橘子、橙子、牛肉粒等做了一份小水果拼盤給我,真的是意外之喜,不禁覺得我的小男孩長大了。
4、多點鼓勵,少點指責
無論孩子做得怎麼樣,都不要用自己的标準去糾正他們,反而要給他們多一點的鼓勵以及正向反饋。
我至今都記得6歲那年的夏天,父母忙着做農活,爺爺奶奶隻做了姑姑一家的飯菜。當時年幼的我就自己瞎搗鼓一通炒了兩個菜:韭菜炒蛋、豇豆。
雖然兩個菜很鹹,米飯也有點夾生,但爸媽還是全部吃完,誇我做得好。從那之後,爸媽在廚房做飯時,我就會像十萬個為什麼,一一認識蔬菜以及調料等。
現在5歲的小寶也把廚房裡的物品一認俱全,完成了一個小目标,我獎勵給他一套磁力片。
他開心地說,“媽媽,做家務就好像升級打怪,好有趣啊。”
其實,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這張紙上面該如何演繹,前期需要我們家長一起去給他填充。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激勵措施,讓他們去體會到做家務的樂趣,同時又能培養親子情感,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一名半全職寶媽,持續給大家分享育兒經驗生活,與孩子以及大家一起成長進步,歡迎關注我 一起探讨育兒路上的經驗與心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