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形容态度溫和,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平易近人”意思是比喻态度溫和,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出自《史記·魯周公世家》。
成語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于魯,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彙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彙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麼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彙報政事的情況,長歎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衆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衆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态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