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在書寫完一個字之後,毛筆的筆鋒會出現絞擰的現象呢?
我認為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詳細的闡述:
第一,書寫的正确性和順序性
很多書法愛好者在書寫書法的時候,都會出現毛筆絞擰的現象,那麼我認為這種現象是正常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們所掌握的筆法,也就是我們對于筆畫的書寫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隻要正常的進行筆畫的書寫,是不會出現這種絞擰的情況的,出現這種絞擰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你沒有掌握正确的筆畫書寫方式。
我們都知道一個法筆畫,從一開始的起筆,然後再到行筆,到最後的收筆,是一個連貫的,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毛筆的書寫始終是順應筆畫運行的方向,筆鋒也是按照筆畫延展的方向來進行書寫的。書寫時筆杆與紙面呈現的是90度的直角。在行筆過程中,我們一般采用中鋒行筆,而中鋒行筆這種筆法很少出現絞擰現象。
所以我們在書寫書法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的筆尖在書寫完一個字,或者是一個筆畫之後,它的形态是淩亂的,那麼有90%以上的概率說明你并沒有完全掌握這個筆畫書寫的方式,甚至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就需要反思你自己的書寫狀況了。
第二,點畫、筆法的複雜形态
我們都知道,随着中國書法的發展,書法書體呈現的面貌越趨複雜,那麼對于筆畫的處理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态,這就對筆劃所包含的筆法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一個字的某一個筆畫中,書法家不可能就采用一種筆法形态,而是采用多種筆法,将多種筆法共同施加于一個筆畫中的,由此而形成較為複雜的書法面貌。
所以我們再寫一個筆畫的時候,如果這個筆畫是非常複雜的形态,那麼我們在書寫完這個筆畫的時候,筆鋒在很大概率上是絞擰在一起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再去理順自己的毛筆筆尖,然後再進行書寫,這樣才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書寫效果。
比較常見的複雜的筆畫有橫豎彎鈎,也就是我們常見的甲乙丙丁的那個“乙”,這個“乙”在書寫的時候要拐很多的彎,然後它的形态、書寫難度都非常大,尤其是在這個筆畫中,所包含的筆法非常的多,從一開始入筆的時候,他是側鋒入筆,然後中鋒行筆,到最到中間位置,拐彎的時候是中鋒加側鋒換鋒,最後又是中鋒行筆,然後最後側鋒出筆。
所以我們看到,當一個筆畫,他的書寫形态是非常複雜的時候,那麼它所包含的筆法也就非常的複雜,這就決定了毛筆在使轉的過程中,一定是非常的複雜的,所以最後的形态就有可能會出現絞擰的現象,這種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但這不是你掌握的方法錯誤所導緻的,而是客觀的原因導緻的,所以這一點不需要擔心。
第三,毛筆的質量
很多人在書寫書法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毛筆筆尖絞擰在一起,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他們的毛筆筆尖的質量所決定的,很多毛筆他的質量是非常差的,尤其是一些價格比較便宜的毛筆,那麼它們的質量非常的差,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注意到自己的筆尖,一定要挑選質量比較好的毛筆,才能使我們書寫較為順暢合理。
另外,毛筆的材質也會影響到筆尖的聚攏,一般來說,軟毫,諸如羊毫因為它比較軟,所以它聚攏在一起就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且吃墨也會比較多,而硬毫比如狼毫,因為它們的硬度比較高,然後吸墨性比較差,所以他們聚合在一起的能力也就比較差,更容易出現分叉絞擰的現象。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