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步入初秋
但是健脾祛濕還要繼續!
“祛濕達人”茯苓依舊是廚房“座上賓”,不僅能化濕,還能健脾,符合日常的養生需要。
茯苓
茯苓,中藥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而且四季皆宜,将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濕、風、溫等諸疾均可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性味: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甯心。
茯苓的功效作用
☆ 利尿作用
由于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能,并且藥性十分平和,利水而又不傷正氣。
隻要是小便不利、水濕停滞的症狀,不管是偏于寒濕還是偏于濕熱都可以配合使用。
☆ 抗菌作用
茯苓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變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 降低血糖
茯苓能夠影響身體内的新陳代謝,對于身體機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調解身體的電解質,降低血糖。
盡管有不少功效
但是以下的服用禁忌
需要特别注意
茯苓注意事項
1. 避免同服
避免與秦艽、鼈甲、龜闆等配伍使用,避免造成氣機不暢。
2. 禁忌人群
① 陰虛體質或虛寒體質氣虛下陷者,不适用。
②腎陽虛伴有排尿不暢者,不适用。
③虛寒遺精明顯者,盡量避免使用。
茯苓&土茯苓,傻傻分不清
日常有很多人分不清茯苓和土茯苓的區别,認為茯苓就是土茯苓;但其實,這兩種藥雖隻有一字之差,區别卻很大!
茯苓和土茯苓的區别
☆ 成分不同
茯苓屬于真菌類,是呈白色,切成塊狀,無任何氣味;
土茯苓屬于植物,根部有大量的根須,有雞蛋大小。
☆ 功效不同
茯苓,可驅邪,扶正;具有利水消腫、健脾滲濕、甯心安神的功效。
土茯苓有清熱解毒、祛濕利關節的功效。
☆ 應用不同
茯苓主要用于治療身體水腫、眩暈、心悸、驚恐不安、失眠、健忘、嘔吐、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大便不成形等病症;
土茯苓主要用于治療腳氣、梅毒、關節屈伸不利、小便淋瀝澀痛等病症。
茯苓養生膳食方
茯苓包子
材料:茯苓50克,精白面1000克,豬肉500克,生姜15克,胡椒粉5克,麻油10克,紹酒10克,食鹽15克,醬油100克,大蔥25克,骨頭湯250克。
做法:
1. 将茯苓去淨灰渣,剝去殘皮,用水潤透,蒸軟切片,然後加熱煮汁,每次加水約400克,加熱提取3次,每次約煮1小時,3次藥汁合并,濾淨,再濃縮至500克待用。
2. 用藥汁合面,揉和成團,堆置發酵。将豬肉絞碎,與調料混合做餡。再用堿水揉面團,壓成20個面皮,包入餡料,做成生坯,放入蒸籠内用旺火蒸15分鐘即成。供早點食用。
功效:安心養神,益智健脾,除濕化痰,利水消腫。
茯苓貝梨
材料:茯苓15克,川貝母10克,梨1000克,蜂蜜50克,冰糖适量。
做法:茯苓洗淨,切成小方塊;川貝母洗淨;梨洗淨,去蒂,切成丁。将茯苓、川貝母放入鍋中,加入适量水,用中火煮熟。再加入梨、蜂蜜、冰糖繼續煮至梨熟,出鍋即成。可吃梨、茯苓,喝湯。
功效:清熱潤肺、生津止咳。
茯苓牛骨湯
材料:牛骨250克,茯苓50克,山藥100克,姜塊、蔥段、鹽、味精各适量。
做法:牛骨洗淨劈開,将茯苓、山藥洗淨。鍋置火上,加水适量,放入牛骨、茯苓、山藥、姜塊、蔥段,煮40分鐘,再加入鹽、味精等調味即成。
功效:補腎利尿。适用于慢性腎炎、下肢水腫、尿少食少等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