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語:大道至簡,殊途同歸
回顧一些發展曆史,總是那麼驚人的相似,就像我們目前最熟悉的手機行業一樣:
曾經喬布斯說過:3.5 英寸是手機的黃金尺寸,更大的屏幕愚蠢至極。但如今iPhone也在大屏的路上一去不複返。
曾經雷軍也說過,4寸是手機的黃金尺寸,但後來4寸成為曆史與冷飯話題。
說這些不怎麼光彩的曆史,并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看到了認知的局限性,但好在現在大家都擁有着相似的産品理念,尤其是指紋識别交互領域。
蘋果:Touch ID先行開路
回顧過去幾年的手機指紋交互發展,喬老爺子一手帶大的iPhone就不得不提,早在2013年9月份的iPhone5s上就出現了影響深遠的Touch ID,首次把指紋識别大規模應用在智能手機上,雖說安全上是提升上來了,但卻在交互上未有什麼大突破(iPhone7s依然如此),讓衆多果粉不得已越獄來交互嘗鮮。
華為:強推背部指紋,大船掉頭為時不晚
談到指紋,國内手機品牌中就不得不提華為,其是第一個真正把指紋帶動起來的Android廠商(此前vivo、OPPO旗艦也都有嘗試),從Mate7的背部指紋開始,走過了兩年多的背部指紋之路,更是在榮耀品牌上玩出各種交互花樣,雖然形成了一定的口碑,但潮流難擋。
終于,從2016年底的榮耀Magic開始,華為也開始了指紋的大船掉頭之路,到如今P10上形成了前置電容式Home鍵指紋,交互上可以輕觸返回,長按返回桌面,左右滑動切換應用程序,雖然功能性有了,但是由于不可按壓還有待适應,導緻體驗不盡如人意。
聯想ZUK:有想法的指紋交互,卻支撐不了夢想
在指紋流行的2015年下半年,承載着聯想手機互聯網夢想的手機品牌ZUK Z1發布了,對于指紋一次性到位。ZUK推出了擁有多重交互的U-Touch,可以輕觸返回,按下回到桌面,按兩下進入曆史應用,交互體驗确實不錯,但比較尴尬的是ZUK品牌一直處在不溫不火與風雨飄搖的境地,對于消費者與行業的影響确實有限。
小米:遲到的指紋,另類的交互
在指紋領域,2015年的國内手機老大小米動作遲緩,直到年底才在低端機上首次應用了背部指紋,來的确實很晚。而成熟的指紋方案則是在2016年初小米5上才看到,隻不過比較奇怪的是,miback依然保留了安卓傳統的多任務鍵與返回鍵,指紋Home鍵輕觸與按下都隻能回桌面,體驗有點多此一舉的感覺,也導緻小米高端機在指紋上進行了多種嘗試,至今仍未有一種穩定的設計與交互。
魅族:mBack交互,有毒
在國産指紋手機的發展中,除了華為較早,那麼較為成熟與值得一說的就是魅族。也早在2014年11月19日發布了全球首款正面按壓式指紋識别的Android手機——MX4 Pro,以腰圓鍵的形式給安卓手機界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如今還會看到衆多相似指紋機。
更有甚至,2015年6月2日,魅族還推出了全新的交互方式mBack,可以實現輕觸按鍵返回、按動按鍵回到桌面、長按按鍵換出語音助手或鎖屏,再加上mTouch指紋識别的話可以說魅族用一顆按鍵就操作其他安卓手機三顆按鍵的事情。在實際體驗中,雖然一開始可能有一定的學習成本,但如果之後再用其他品牌就會用魅族方式操作,一用過感覺就再也回不來,這也是mBack“有毒”的由來。
縱觀智能手機這幾年的指紋識别Home鍵與交互發展,有:
蘋果Touch ID的執着與微變、
華為的堅持與大轉變、
聯想ZUK的不溫不火、
小米的輾轉與迷茫、
魅族mBack有毒的體驗……
雖各家對于指紋交互的認知有坎坷與分歧,但是相信對于消費好體驗的追求未變,如今也都共同走到了前置Home鍵指紋的大道上。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隻有魅族一家指紋交互最人性化,這也是各大品牌指紋交互“百家争鳴”中最大的遺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