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緻地意思。現常用來表示事态的發展已達到過甚的程度。
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用法:偏正式;作補語;形容動作、狀态到了極端地步。
例句: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哎,那罵得可真也是不亦樂乎。
關于樂的讀音:
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篇》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孔夫子的名言對于國人來說幾乎算是個無人不曉的“常識”了,初專中語文課本中甚至拿“說”通“悅”做過考點,我想每個人念書時為了應付考試肯定都背過這個點。
而日常生活中後半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卻常常被單獨拎出來使用,以至于受前半句的影響,很多人不假思索的把後半句中的“樂”誤以為是“說”,然後拍拍胸脯:這個我知道,肯定是讀“yuè”嘛,中學都學過的,通假字通“悅”的嘛。其實不屬然。
“說”與“悅”确是古今字關系無誤,《說文解字》中隻有“說”字沒有“悅”字。後世的“悅”在先秦古籍中都寫作“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