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落盡見真淳”,是陶淵明《歸園田居 其一》給我的最大感受。
陶淵明本是“少無适俗韻,性本愛丘山”,但還是選擇了“入塵網”,其中因由有三。一是陶淵明的家庭背景,他出身于落破的仕宦家族,“家貧,耕值不足以自給”的困窘迫使他走上仕途的道路。二是當時“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背景讓他緊随入世風氣。三是陶淵明也是一位普通的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理想的文人才子,他也會有兼濟天下的滿腔熱血和“猛志逸四海”的豪言壯志。可當他身處“塵網”之際,他才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高級士族控制中央政權,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局面。社會的動蕩不安,百姓的苦不堪言,戰亂的頻繁,官場的黑暗,讓陶淵明覺得自己如“籠中鳥”“池中魚”被緊緊束縛住,不能奔赴自己向往的前程,無比的壓抑哀傷。他如鳥懷念寬廣的森林,如魚懷念寬闊的淵譚,他不願失去最真實的自我,不願為了官名利祿而放棄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熱愛自由的精神,所以,他決定回歸那個真實的自己,回去“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他自嘲此舉為“拙”,但他亦是心滿意足的,因為與世俗的投機取“巧”相對比而言,這才是他所追求的生活。
田園生活有多美?盡在字裡行間。
雖隻有“方宅十餘畝”,住所還是茅草屋,但頗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感。看那榆柳枝葉青蔥,一簇一簇地遮掩住房屋後檐,桃樹李樹列滿庭院。日落黃昏之際,于朦胧中望見遠處村落,看見那袅袅炊煙緩緩升起,耳畔傳來雞鳴狗叫聲,是何等的平靜祥和。我們各自忙碌,互不打擾,在自然之中遇見最美的風景,沒有官場的勾心鬥角,不用違心地阿谀奉承,無須時時繃緊精神,提心吊膽自身的行為舉止是否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隻需享受這清淨恬雅的隐居生活,這何不是一種享受呢?
田園風光獨好,自己的住所亦是一塵不染,猶如心靈不受世俗侵染,純潔無瑕,心中寬闊而無憂無慮。這都是陶淵明逃脫“樊籠”,“複得返自然”的饋贈啊!
其實,陶淵明不是沒有想過去追求功名利祿,他也向生活低過頭。最初入世,他連溫飽都無法解決,第一次辭官歸家,仍有建功立業之心。再次入世時因為桓玄的濫殺無辜而憤懑辭官。反反複複五次入世出世,陶淵明終是看清炎涼世态,堅決不為五鬥米折腰。
生活在時代大背景下,我們很難做到特立獨行,可貴的是像陶淵明一樣,懂得人生的取舍,敢于沖破世俗的束縛,于迷途之中遵從内心,堅守最純真的自我。雖有功名心,但也不會随但也不會随波逐流,為了得到利益而不擇手段。他的知迷而返,懂得心之所需,并為之努力,為自己打造一方心靈淨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細細欣賞與學習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