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面意思是: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學的知識太少了。
最後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
《增廣賢文》之勸學篇: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副勸勉聯,對聯雖淺顯易懂,卻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說上聯是勸勉人們要“貴學”,那麼下聯“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強調“行”的重要性,光“學”不“行”終是無益。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明林鴻說:“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也是此理。
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王夫之更把“知”“行”關系說得明白。朱熹說:“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王夫之在《尚書引義》中雲:“知之非艱,行之唯艱。……且夫知也者,因以行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均是說“知”“行”的關系,“知”是手段,“行”是目的,不“行”,無以奏“知”之效,也無以知“事”之艱難,免不了落個“紙上談兵”的下場。
本聯用明白易懂的語言,将“知”“行”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以深刻的感受。
本聯在藝術上的特色是用詞平淡,不事雕琢,雅俗共賞,語言自然卻韻味無窮,深得孟浩然《春曉》的藝術真谛。本聯對仗也工整自然,意義相對,尤其深刻、貼切,故千百年來成為勸勉聯中的精品。
百無一用是書生
字面意思是:官場儒林中十人裡有九人我對他投以白眼,但如今百事派不上一點用場的卻是我這樣的讀書人。
《雜感》—清.黃景仁
仙佛茫茫兩未成,隻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谶,春鳥秋蟲自作聲。
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無法成功,隻能在深夜獨自作詩,抒發心中的不平。
飄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詩人詩歌中慷概激昂之氣消磨而盡。萬念俱寂、對女子已經沒有輕狂之念的人,卻得到負心漢的名聲。
十個人中有九個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沒有用處的就是書生。
不要憂愁自己寫的愁苦之詩會成為吉兇的預言,春天的鳥兒和秋天的蟲兒都會發出自己的聲音。
創作背景:當時詩人二十歲,喜歡在自己的詩中寫愁苦的語言,朋友都勸他“愁苦的詩歌不是好的預言”,詩人業師邵齊焘也不忍看弟子镂心苦吟,增病勞形,屢加勸誡,詩人深感師恩,卻不能放棄不平則鳴的詩藝追求,回顧自己二十年“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憤憤不平,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人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這首詩是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深刻體悟,通過對世态炎涼、人情冷暖的體悟,詩歌中的理性思考上升到了一種宇宙哲學的高度,是對全人類困頓處境的心理描繪。“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該詩的名句,道出了古往今來讀書人的辛酸,此句在自嘲的同時,亦寄寓了極大的悲憤力量。現在多用來形容雖有滿腹學問,可惜有志難伸的困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