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07:19:46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

編者按:現在提起“天下第一關”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山海關。但其實“天下第一關”的殊榮,是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明中期以前,其實居庸關才是中原王朝對外的“天下第一關”,是長城防禦體系中最為重要的關隘之一,為京城的西北門戶。居庸關到底有何特殊之處,為何能夠配得上“天下第一關”的雄稱呢?

居庸關位于燕山山脈,現址在今北京昌平西北四十裡處,它與山海關、松亭關等重要關隘一同扼守穿越燕山山脈的幾條交通孔道,共同守衛河北地區,是阻攔塞北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宋人富弼便曾言:“河北一路為天下根本,燕薊之地,有松亭關、古北口、居庸關,比中原險要,所侍以隔絕匈奴者也。”(《讀史方輿紀要·卷10》)其中居庸關近于燕京,在明代以後更是護衛着京師北京,成為“天子守國門”之國門。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2

▲居庸關長城

盡管不少朋友對于居庸關的了解集中于明代那座軍事重鎮,但“居庸”一詞首次出現于《呂氏春秋》 , 距今實已逾兩千年之時光,元戶部侍郎李瓒便曾作詩道:“居庸自古号雄關,今日經臨眼界寬,萬仞巉岩看不盡,千尋峭壁畫應難”。居庸關處于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交彙之處,周圍群山環伺,海拔在千米以上的高峰并不罕見。兩脈之間僅有一條40裡長孔道可以穿過,名居庸“關溝”。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3

▲北京西部與北部山脈海拔地勢圖(《明長城居庸關防區軍事聚落防禦性研究》)

地理上來看,居庸關處于太行八徑之一“軍都徑”之上。《淮南子》記載,“居庸岩險聞于古今,兩山夾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線,其側如傾,艱折萬狀,車馬難行”,《水經注》中記載居庸關“絕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障邃險,路僅容軌。”《讀史方輿紀要》中有一段對于關溝之險描述道:“關門南北相距四十裡,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4

▲北京地勢圖,其中長40裡的居庸關溝正是京師北部防禦的要害所在

曆代關隘之設,往往看重當地的地理條件。居庸關溝處于在西山-軍都山、太行山-燕山中間,是連通晉北至内蒙最為重要的孔道之一。關溝兩側懸崖高峙,是典型的峽谷地貌,行軍時若不願翻過千米高山,便隻能從這一孔道中穿越。但作為自然屏障而言,關溝并沒有想象中易于通行。由于居庸關兩側山岸是由地殼運動擠壓産生的,因此關溝地形隻是海拔上相對較低,但實則高低落差較大、道路崎岖難行。不僅如此,其最窄處僅有數米空間可容通行。宋代的程大昌在《北邊備對》中說,居庸關窄處“通行之地才闊五步”,僅容單車過隙。在這種特殊的地形中,後勤運輸将會變得相對困難,而軍隊亦同樣難以前行。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5

在相對位置上,居庸關距離北京不過一日步程,這使得居庸關可以背靠整個河北平原,獲得足夠的糧食與物資補給。在關鍵的水源之上,當地則擁有發達的水脈與奔湧的巨澗,無需另行補充。從整體上而言,居庸關擁有優異的補給條件,而挂靠河北水系也可以讓軍隊擁有極強的機動性,這無疑增強了其戰略意義。尤其是戰争的主要兵種從先秦以車、步為主過渡到漢代以騎、車為主以後,這種戰略意義更加凸顯出現。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6

▲關溝南口

由于太行與燕山山脈的遮蔽,自秦以後,關溝成為塞北遊牧民族南下侵略的主要孔道之一。關溝左右的群山環伺、地勢較高,唯有關溝可作為通路通行,因此構建防禦的關鍵便在于通過建設防禦工事堵上這一漏洞,與周圍的地理環境一同形成堅實的防禦屏障,這也是建構居庸關防禦體系的意義所在。既然居庸關防禦體系是為了這40裡關溝所置,因此必然會形成40裡以上的縱深。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7

▲關溝五道防線(《明長城居庸關防區軍事聚落防禦性研究》)

在曆朝的不斷建設中,居庸關溝防禦體系迅速強化,其範圍并不止于居庸關城牆本身。由小至大而言,居庸關防禦體系大體形成了居庸關城—居庸關溝—居庸關防區三個層級的梯形防禦部署方案。其中居庸關城位于關溝中部,控扼南北通路。第二個層級居庸關溝,則分布着五道以關城構成的防線,依次為岔道城—八達嶺—上關城—居庸關城—南口城。第三個層次則為由居庸關五關城延伸而出的軍事控防區,它與當時中央政府的軍事能力與政策有關。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8

▲明長城居庸關防區防禦體系層次(《明長城居庸關防區軍事聚落防禦性研究》)

中部的居庸關城是整個防禦體系的中心,它依山而建、居高臨下,在山脊之上矗立的城牆高險而不可攀,而東西兩面高聳險峻的山體則為其提供了有力的天然屏障。居庸關城依附的東西兩山,雖有八條相對平緩的山溝可供敵人進軍,但在這些路線上卻又有高聳的敵樓作為防護,将脆弱之處進行彌補。不僅如此,從漢代以後大型的機械弩、連射弩已應用于實戰之中,據出土文物來看有些連弩可以連續進行十次射擊,甚至進行二矢、三矢并射,而宋明時期的火器更是威力卓絕。這些戰争兵器在野戰中未必能發揮足夠的效用,但高地帶來的勢能卻大大增強了其威力。此外,居庸關城還擁有岔道、八達嶺、上關三座關城所組成的外圍防線。這也為居庸關城提供了更加強大的防禦力量。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9

居庸關并非是一日建成的,史書記載中由中央政府主導的首次對于居庸關的大規模開發,最晚起于漢武帝時期。由于北部遊牧民族入侵,漢武帝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居民至居庸關地區避難。第一波大規模移民數量計六萬,其後陸續還有小股移民移居當地(《文獻通考·卷291》)。但這些移民并非是朝廷軍隊,他們也是躲避戰禍的難民,失去了在河東地區的祖業,根本沒有生産資料得以維生。因此漢武帝想到一個一舉數得的方法,他讓這些難民在上關、南口、八達嶺(北口)修建關城,将關溝的南北兩口以關城圍住。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0

▲明居庸關長城(《明長城居庸關防區軍事聚落防禦性研究》)

這一政策的優點有許多:一來,修建關城可以将此40裡關溝的缺口堵上,隔絕塞北遊牧民族南侵的一條重要通路;二來,修建關隘勞民傷财,秦朝便為前車之鑒,由于征用數以百萬計的民夫前往邊界修築長城防禦工事,秦朝備受譴責,甚至埋下了滅朝的後果,但漢朝以移居難民為名則可堵悠悠之口,甚至可以節省不少的費用;三來,朝廷不可能長期為這些難民免費提供衣食住行,而修建關城則相當于征用了這一部分勞力,并且合理地給予報償;四來,在被關溝圍住的區域之内,便可以免受遊騎侵害而實行開墾與屯田,由于當地土壤肥沃,屯田的糧産甚至能夠基本滿足當地的糧食需求,為駐軍提供反哺。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1

▲明長城居庸關防區(王士翹《西關志》)

正是由于漢武帝時期的開發,居庸關自天然關隘之中脫離而出,成為了集軍事、後勤、生産、居住職能為一體的特别軍事防區,其戰略意義也進一步上升。至北齊時期,齊顯祖于天寶六年(555)發動180萬民夫修築長城,将居庸關與長城其餘部分連接,就此居庸關與長城防禦體系緊緊結合在一起。因為北魏所建設的長城軍鎮防禦體系與居庸關防禦體系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納入長城防禦體系并未改變居庸關軍事防區上述的性質與特點。直到明代時期大規模修繕新設以後,此五道防線所包含的隘口與堡城共計108處,遠高于前代規模。但居庸關的意義,從來不局限在地理與防禦工事之上。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2

▲漢武帝畫像

在漢武帝時期、北魏時期以及明洪武時期所實行的三次針對居庸關的大規模建設運動,使居庸關陸續迎來了大量人口,而這些人口也同樣是居庸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将目光放置長遠的時期之中,各個時期的長城防禦體系都依賴于構建軍事聚落。無論是漢朝、北魏還是明朝,為了解決戍邊士兵的後勤供給,都在邊境地區大規模開發屯田。連同數十裡外的河北平原在内,明朝在當地的數十萬士兵竟能獲得充足的供給,進而大大減輕了糧食後勤物資轉運所帶來的運輸費用與财政負擔。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3

除了上述的職能外,居庸關還是自河北出内蒙高原的重要孔道,無論是出使、經商,若要節約時間與成本便必須途徑居庸關,這無疑為居庸關帶來了繁榮的契機。此時尚有各時期逐漸移居的住民對當地進行開發,其地理環境也獲得了一定的改善,而交通職能也進一步強化。尤其在遼元統治時期,由于燕京至其首都往往需要經途居庸關,也因此促進了其交通、城防與經濟等方面的發展。在永樂八年(1410)二月朱棣第一次親征漠北之時,其50萬大軍便是自居庸關而過。可見在曆代的改造中,居庸關并非是單純的防禦工事建設,其内部的交通運輸條件等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4

▲《漢居庸關出使圖》

由于地理限制,居庸關的守軍向來不多。明初居庸關守軍定額為14246名,多時也不過兩萬餘士兵以及七千皇陵陵衛加上三千名遊兵共計三萬餘人。居庸關溝五城,最高指揮機關稱為北察院,關溝之内别有校場、演武廳、草場、糧草以及軍械庫,這些設施能夠提供士兵日常訓練所需的場所,并且提供一定的軍需後備。此外,由于居庸關人口密集且組成複雜,城内除一應軍需設施外,甚至還設有學社與書院供以教習,有寺廟與忠祠供以參拜,社區生态圈也相當完整。(魏玉清《萬裡長城居庸關》)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5

至明代時期,廣義上的、第三層次的居庸關防區,由居庸關溝向外圍延伸拓展形成的居庸關戍守邊界。明代王士翹在《西關志·居庸卷之一》中記載其邊界“東至西水峪口黃花鎮界90裡,西至堅子峪口紫荊關120裡,南至榆河驿宛平縣界60裡,北至土木驿新保安界120裡”,以居庸關為中心構建8道防線,跨昌平、隆慶、保安三州方圓數百裡的區域。但實際上,戍守于京師的駐軍也随時可以出發,配合居庸關防禦體系的軍事動作。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6

從作用來看,居庸關是集軍事、後勤、屯田、居住、運輸、經濟等諸多職能于一身的複合型多功能軍事防區,它不僅是河北之屏障,也反哺了河北一帶大範圍的土地與居民。就其軍事職能來看,居庸關防禦體系分為三個層次,我們常說的居庸關主要是指第一層級的居庸關城與第二層次居庸關溝五關城108隘口所構建的五道防線。曆史上居庸關防禦體系就曾發揮出很強的軍事作用,如“土木之變”中,瓦刺部也先便曾率領三萬兵馬侵襲居庸關,但卻被此地聳峻的高山與堅固的城防所阻,猛攻七日不克,被迫退兵。

清朝末年的萬裡長城居庸關(從漢武北魏一直修到洪武)17

▲居庸關敵樓

居庸關起于關溝之間,地理環境極度惡劣。然而在曆經王朝更疊、百代人曆經兩千年時間的逐漸建設過程中,居庸關五城百隘自山巒疊嶂之地矗立而起,與周圍瑰麗而險峻的山勢融為一體,成為了河北平原最強有力的西北屏障,守衛着河北的百姓。居庸關毫無疑問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個奇迹,是百代人汗水所凝結而成的智慧與辛勞的結晶,是矗立于華北平原一道靓麗的雄景,毫無愧于“天下第一雄關”之稱。

參考資料:饒勝文《布局天下》、魏玉清《萬裡長城居庸關》、張曦沐《明長城居庸關研究》、陳涵韬《讀史居庸關兵事紀要》、李嚴《明長城防禦體系與軍事聚落研究》、夏然《明代山海關地區軍事防禦體系初探》、劉珊珊《明長城居庸關防區軍事聚落防禦性研究》及《續》、劉珊珊,張玉坤《雄關如鐵——明長城居庸關關隘防禦體系探析》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明月照秃貓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