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
MYOMA OF UTERUS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于育齡婦女,據屍檢統計,30歲以上的婦女約20%患有子宮肌瘤,但因病人多無或少有臨床症狀,所以臨床報道的子宮肌瘤發病率遠低于實際發病率。
01
分類
按肌瘤生長部位可分為子宮體部肌瘤和子宮頸部肌瘤,前者尤為常見,約占90%。根據肌瘤和子宮肌壁的不同關系,可分為以下三類(如上圖所示):
(1)肌壁間肌瘤
肌瘤位于肌壁内,周圍均為肌層所包圍,為最常見的類型,約占60~70%。
(2)漿膜下肌瘤
肌瘤向漿膜而發展,并突出于子宮表面,由漿膜層覆蓋,約占20%。肌瘤向闊韌帶兩葉腹膜間伸展,則形成闊韌帶内肌瘤。
(3)粘膜下肌瘤
肌瘤向宮腔内生長,突出于子宮腔内,由子宮粘膜層覆蓋,約占10%-15%。此瘤可使子宮腔逐漸增大變形,并常有蒂與子宮相連,如蒂長可堵住子宮頸口或脫出于陰道内。
02
臨床表現
多數病人無症狀
僅在體檢時偶爾發現
常見症狀有
(1)子宮出血
為子宮肌瘤最主要的症狀。可表現為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周期縮短。一旦發生壞死、潰瘍、感染時則有持續性或不規則陰道流血或膿血性排液等。病人因長期月經量多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貧血。
(2)下腹部腫塊
肌瘤逐漸生長,當其使子宮增大超過3個月妊娠子宮大小時,病人可于下腹正中扪及腫物,尤其膀胱充盈将将子宮推向上方時更容易觸及。
(3)腹痛、腰酸、下腹墜脹
通常不引起疼痛,但不少患者可訴有下腹墜脹感、腰背酸痛。當漿膜下肌瘤發生蒂扭轉時可産生急性腹痛,子宮肌瘤發生紅色樣變時腹痛劇烈。
(4)白帶增多
子宮腔增大,子宮内膜腺體增多,加之盆腔充血,可使白帶增加。子宮或宮頸的黏膜下肌瘤發生潰瘍、感染、壞死時,則産生血性或膿性白帶。
(5)不孕與流産
子宮肌瘤可能影響精子進入宮腔;宮腔變形、子宮内膜充血等可妨礙受精、孕卵着床,造成不孕或流産。
(7)壓迫症狀
腫瘤增大時可壓迫臨近器官,如尿頻、尿急、便秘等。
02
治療
根據年齡、症狀、腫瘤大小和數目、生長部位及對生育功能的要求等全面分析選擇治療方案。
(一)保守治療
1、随診觀察
如患者無明顯症狀,且無惡變征象,或已絕經的婦女,可定期随診觀察。
2、藥物治療
腫瘤小于2個月妊娠大小,症狀不明顯或較輕者,尤其近絕經期或不能手術者,在排除子宮内膜癌的情況下,可采用藥物對症治療,如丙酸睾酮注射液等。
(二)手術治療
手術仍是目前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1、肌瘤切除術
适用于年輕且希望保住生育功能的人。
2、子宮切除術
适用于腫瘤大、數目多、臨床症狀明顯者,或保守治療無效且無需以後生育的人。
3、其他
微創治療:冷凍療法、射頻消融技術、高強度聚焦超聲等。
所以說體檢查出子宮肌瘤不要慌,
遵醫囑對症治療才是硬道理。
來源: 宣武普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