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同學今年16歲,讓人豔羨的年紀。
她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思考、鋼琴、科研、舞蹈。
她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一雙眼睛看着身邊的人和事。
她的舉手投足之間,有Z世代的模樣。
我們把她的故事寫出來,也把還未步入社會的Z世代的“少年感”寫出來
旅遊旺季的上海地鐵人頭攢動,40度的高溫讓人煩躁,有人刷遊戲,有人聊天,有人無所事事的看着周邊。
“她拿着一本書,津津有味地讀,全然忘記外面的嘈雜”。
旁人說起第一次見到黃同學的場景總是一臉羨慕,“少年感”與“不吝”在黃同學身上真實呈現——“我好想像她那樣專注的做自己喜歡的事”。
01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這句話寫在了她的日記本裡——這是黃同學堅持最久的一件事,也像站在愛講究KPI時代當口的一次“不選擇”。
黃同學從沒把做自己喜歡的事當成一個賭注。在她看來,如何平衡學業與愛好實在是個非常簡單的選擇題。
作為深圳外國語成績優秀的學霸,把成績保持在前5%對她來講一直都不是什麼問題,專注自己喜歡的東西才是永遠第一順位,而考第一隻是她的“小場面”。
“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喜歡讀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那我就會一口氣讀完。”
15歲托福105分的成績,大概就是這樣考出來的。
别人翻幾頁單詞就去吃吃零食,聽聽歌,放松一下,她不是,她坐在那裡一動不動直到背完500個單詞,考鋼琴十級的時候,一練就是一下午,從未間斷。
02
黃同學是土生土長的深圳人。
深圳是個有意思的城市。前幾天,支持深圳成為先行示範區的文件一發就引起了千萬量級的圍觀,市場化是靈魂,國際 是高度,還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地方,比如在深圳,很多銷售過百億的企業家,連一個市領導都不認識,在這内地聽上去有些奇怪。
這些都讓深圳再立潮頭。
“有人說深圳太多年輕,可她正是因為年輕才顯得獨一無二,我喜歡這個城市”
“雙非問題”似乎是深圳教育的一個特色。
所謂“雙非”,是說父母都不是香港身份,而孩子出生在香港,按照香港的法律,孩子是香港人了。
“做香港人真的好嗎?”
在深圳,有20萬“雙非兒童”每天要花費3個多小時穿梭在深港往來的高鐵上。
他們上學在香港,放學在深圳。電影《過春天》的主人公佩佩便是這些“雙非兒童”的縮影。
雖然父母是納稅人,但這些“雙非兒童”在深圳既不能享受義務教育資源也不能參加高考。而在香港呢,他們老是被笑為“小蝗蟲”。
黃同學看到很多身邊人被“雙非”問題所困擾。
“我喜歡這個城市,也喜歡這個城市的人和事。我喜歡去看人們的生活狀态和文化形态,去比較不同的人與社會的差異。”
“所以,我想研究這個課題。”
03
這個夏天,黃同學來到了青思麥田。
科研項目的多樣性恰巧補齊了黃同學做這個課題的需要,在教授的指導下,她不僅完成了一篇關于“雙非兒童”的非虛構作品,心理學的課堂還改變了她之前對心理學的看法。地球科學的項目,讓她學會寫作學術論文。
或許隻有少年才不會被經驗主義框住。
在課堂上,教授和黃同學開始了一場關于“雙非問題”的讨論。
“雙非兒童”漫長的跨境求學路給家庭的親密關系,教育成長以及教育公平和資源利用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黃同學問:
“在解決這些公共問題時,政府的政策為什麼總存在滞後性?”
這是一個十六歲少年的疑惑,她還沒有經過社會的洗禮,她的心裡裝着詩和遠方。
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曆經世事的教授沒有覺得這樣的問題很幼稚。
他從他的角度給出了答案。
“政府無法提前去解決一個即将發生的問題”
“但我還是不會懷疑自己。”黃同學很自信。
這也是很多人覺得能從黃同學身上看出少年感的原因之一,因為隻有少年才會不被經驗主義框住,不被市場考量改變,才能有這種橫沖直撞、充滿生命力的想法。
04
黃同學身上滿是Z世代的影子。
一批成長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人,真正在數字全包圍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
80後在學校門口的書報攤賣雜志買報刊,以便了解這個世界的廣闊。
90後穿着一次性藍色鞋套在小學的電腦教室裡學習如何使用畫圖工具,趁着老師講課的空隙點開門戶網站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00後躺着床上拿着pad上網,翻牆到FacebookTwitter Ins上蹦迪,看特朗普推特治國。
高度發達的互聯網技術,今天一個年輕人的大腦所接收的信息,已經可以遠超從前一個80歲老人生平所經曆的全部信息,這是過去無法想象的。
以中國為例,另一份Wavemaker于今年2月發布的《數字時代的中國孩童白皮書》顯示,中國當下6-15歲的孩童,多達1.6億,他們開始使用電腦的平均年齡為7.8歲,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的平均年齡為7.3歲,大部分在9歲以前都已接觸各種設備、電子遊戲、社交媒體。可以說,這1.6億人口,是中國第一批擁有“數字童年”的群體。
成長于此的Z世代有完全不同于上一代的氣質和精神。
從小善用網絡和科技,擁有很強的獲取信息的能力,有着強烈而豐富的自我意識,更願意通過自我發奮來實現價值。
大都沒有想過太多明天,信奉“與其苟延殘喘,不如從容燃燒”。
他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靠直覺的本能,在義無反顧地往前走,似乎隻有不斷往前才能讓她感覺踏實。
那些橫沖直撞的想法,思考時銳氣十足的觀點,說話時愛憎分明的态度,都在昭示這一點。
對于他們來說,生活是可以push一下的。
00後盡情揮灑着無盡的少年感、燃喪和奮然的活力,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們刺激到了90後“社畜青年”上班族:“美好的青松歲月怎能未老先衰!”
00後的存在彷佛給90後不透氣的苦悶生活撕開了一個口子,看到了另一個可能性:一個自己曾經不敢想象的生活狀态,一種對自由的向往。
一代人終将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
寫在最後:
今年夏天,黃同學在青思麥田暑期科研項目順利結業,經過一個月與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等多位教授的互動式科研與交流,她獲得2封推薦信,最重要的是她在這樣的暑期項目裡找到了自己喜歡的領域和為之努力的方向,在教授的指導下,對自己接下來的高中和大學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青思麥田學術科研在科研教育版塊深耕7年,為中國青少年學生提供基礎學術思維培養,以科研訓練為主要培養目的,同時給有不同需求的學生提供相對應指導服務的生态平台。在這7年裡,成功邀請超過300名包括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等在内的美國藤校教授,為超過1000名中國留學生提供科研訓練并幫助他們成功錄取名校。
同時,青思麥田邀請到超過百名中國雙一流高校在職教授和國家級學科領頭人,結合中國學生需要而設計出一套全新的針對中國學生的科研訓練體系為之服務,希望能結合已有的國際頂尖優勢教育資源為中美學術交流提供寶貴的平台。 “我們創造生态,你主導人生方向,在麥田野蠻成長。”在成功完成暑期項目後,結合當下互動式教育的新概念,青思麥田攜明星教授團隊開啟線上科研項目。
即可了解咨詢更多相關信息
*市場推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