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台海網
◆居民踴躍參與“後坑夜話”座談
台海網7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餘健平/文見習記者王欣通訊員尤琦)把“話家常”聊成了“金品牌”,海滄東孚街道過坂社區“後坑夜話”品牌的成名,看似出乎意料,卻在情理之中:利用居民夜間納涼的習慣,把黨的聲音帶入尋常百姓家,把政策傳遞到村民手上,以“一切為民”的服務意識,把鄉村振興中居民的建議聚攏,把人心團結起來,把難啃的硬骨頭一一拿下,把思想的閃光點聚成了鄉村振興的火花。
一場場“夜話”後,是高效的實幹:無路燈的村路,變得平坦敞亮;雜亂的院子,變成了美麗庭院;原本以務農為主的居民,開起了“網紅餐廳”“網紅民宿”“網紅直播站”……過坂社區,成為廈門首批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從這裡發源的“後坑夜話”,掀開了東孚街道鄉村振興實踐的新篇章。
1 話家常
聆聽群衆心聲
過坂社區位于海滄區東孚街道北側,天竺山腳下,324國道旁,周邊有廈門市委黨校。全社區總面積2.5平方公裡,社區農田面積約1000畝,林地面積約800畝,過坂水庫1處,以集福堂清水祖師文化為特色,後坑、楊厝居民點過芸溪穿流而過,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2018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海滄區委就快速響應,制定通過《海滄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動方案》,提出在新農村建設取得突出成效的基礎上,加快構建城鄉融合、城鄉互補、城鄉共榮的基本格局,打造全國城市近郊鄉村的先進代表。
如何抓住鄉村振興這股東風,把村子裡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東孚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建明白天帶着社區幹部在村裡“趴趴走”,一一踩點,理思路。晚上,趁居民們聚在一起納涼閑聊,王建明也加入其中,用話家常的方式,向居民征求鄉村振興發展的建議。王建明去的次數多了,話題越聊越熱,不知不覺,街道領導、社區幹部及鄉賢、環保達人、台胞青年等鄉村振興相關方面代表都來了,“後坑夜話”就此誕生。
2 敢“破冰”
齊心化解“老難題”
“後坑夜話”是形式、還是實幹?起初,不少居民心裡都裝着這個疑問。于是,在第一場正式的“後坑夜話”暢談中,居民抛出了一個老難題:村裡的楊厝中路兩邊都是深溝,人車共行一道,沒有路燈,走夜路非常危險。“能不能把這條路拓寬?”居民們在會上直言,希望政府部門首先解決這個問題。
由于涉及土地權屬複雜,改造它并非易事,但辦法總是比困難多。很快,街道、社區領導與居民們達成共識,以土地流轉的形式,成功把道路兩側邊溝改建成人行道并布設路燈。“看到夜話平台真的能辦成事,居民們開始主動邀請街道、社區領導商談想法,提意見、出點子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對村莊有了熱情、積極性,鄉村振興就有了民意基礎。”過坂社區書記兼主任謝劍清說。
◆改造後的竺溪路美麗庭院
改造後的竺溪路
楊厝中路改造完成之後,村裡另一條道路竺溪路也順利改造完成。竺溪路全長1400米,路寬約8米,整條路在沒有征地的情況下,通過“夜話”座談,居民們紛紛自主無償讓地,讓出了鄉村振興的道路,一條無問西東,過雲生活路。
3 聚合力
掀起返鄉創業熱潮
辦實事赢得的好口碑,讓“後坑夜話”聚攏了人心,聚起了合力,過坂社區掀起本土青年回鄉創業的熱潮。同時,通過社區力量引進專業化團隊,打造美麗庭院等示範樣本,并面向居民長期義務傳授建設經驗,實現在全村逐步推廣。
青年高國雄夫婦返鄉創業,改造自家庭院,打造的東孚第一家美麗庭院“溫度裡的小酒館”在2019年正式開業;陳惠蘭辭去島内的工作,将自家房子打造成過坂社區第一家共享民宿;鄒豐勝夫婦将家裡閑置多年的豬圈改造成“蒙養時光”研學基地;手制音響發燒友陳小超也回家打造了聲終端音響工作室……
這股合力徹底改變了過坂:村子煥然一新,從“一處美”變為“處處美”;新潮理念随處可見,盤活閑人、閑産,居民錢袋子日漸豐盈;地方特色文化豐富群衆精神生活,最美家庭、最美媳婦等“最美系列評選”讓鄉風更加文明。
4 創品牌
“方寸地”做“産業文章”
東孚最大的産業是花卉種植。過坂社區及周邊花卉産業規模以上33家,花卉産業品種全、産量大,已成為廈門最大、最主要的花卉生産基地。
如何将這塊經濟優勢,盤活進過坂社區的鄉村振興方案裡?參與“後坑夜話”座談的年輕人提出“直播帶貨”。過坂社區迅速抓住直播風口,精心打造出“過坂社區淘寶直播示範點”,以綠植花卉産業為核心,緊跟智慧農業發展趨勢,攜手阿裡巴巴,與轄區企業共同打造淘寶、中國福建綠植花卉産業帶,構建線上線下緊密的生産銷售協作圈,提高農村優勢産業智慧化,實現農村獨有的智慧化農業發展之路,為社區花卉産業提高經濟效益。
淘寶直播示範點,隻是東孚鄉村振興引入名企的一個縮影。随着年輕人踴躍回鄉創業,傳統行業搭上新風口,越來越多名企看到了東孚的蝶變。從花島商貿、歐森營地教育、海澳集團,到本月初剛入駐洪塘村赤土社的元初食品等,名企正如“活水”般湧動,投入到東孚的村莊改造中,打造新業态,為東孚鄉村振興賦能。
5 再探索
衍生品牌散發新活力
在“後坑夜話”之前,并沒有可參照的模式。“以前的鄉村建設,往往是政府主導。而真正想維護建設成果,走得更遠,關鍵是要讓居民參與進來,共治共管共享。”謝劍清說,“鄉村振興起步,最初大家是摸着石頭過河,邊走邊‘造路’。‘後坑夜話’不僅是居民參與的重要模式,也是‘造路’途中一塊關鍵的石頭。”
正是因為無可參照,過坂社區在鄉村振興中掙脫了條條框框,短短三年時間,走出一條以庭院興業、以庭院富民、以庭院促美的路子。從不起眼的小村莊,蛻變為廈門首批鄉村示範村。
自首期“後坑夜話”誕生以來,如今召開逾30場次,策劃生成解決實際問題的項目數十個。目前,過坂22家庭院經濟示範點中,16家已建設完成并投入運營;過雲文化館為村集體創造經濟收入20萬元。可見,“後坑夜話”的成功實踐,正是把每一步“石頭”連接起來,探索出一條适合東孚鄉村振興發展的道路。“夜話”模式迅速在洪塘、東埔等鄉村推廣,還衍生出“赤土夜話”“瑪瑙夜話”“湯鄉夜話”等品牌,以不同村情為基礎,散發出嶄新的活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