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6 04:31:16

  【引言】比起電影,《賽德克巴萊》更像一幅曆史的畫卷,隻有看過了《賽德克·巴萊》,才算是了解了台灣的本土曆史。這部電影可以視作台灣版的《勇敢的心》,以及另一種形式的《阿凡達》。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1)

  《賽德克·巴萊》上映于2012年,在台灣上映時分為上下兩集,屬于一部高時長電影。時長比較長是史詩類電影不可避免的問題,但《賽德克·巴萊》卻可以讓觀衆屏氣凝神,認真看完這場台灣的霧社運動。

  一、文明與野蠻的碰撞

  無自由,毋甯死。《賽德克·巴萊》講述的不是簡單的外國帝國主義對台灣的入侵,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改造。這是一場文明與野蠻的對決,誰代表着文明?誰又代表着野蠻,也許這個問題并沒有絕對的答案。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2)

  當日本第一次踏上了台灣的土地,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時的日本相比較未開化的賽德克巴萊們是文明的,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文化。但當他們打敗了賽德克巴萊後,他們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奴役賽德克巴萊,以自己的文化為尊,随意貶低踐踏賽德克巴萊的文化,強迫賽德克巴萊學習日本文化。這時的日本行為還算得上是一個文明之國嗎?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3)

  而賽德克巴萊第一次出場時,無論是裝扮、圖騰文化還是語言,都像是一支未開化的原始部落,他們當然代表着野蠻。但當他們遭受奴役時,奮起反抗,明知是一場必輸的戰鬥,他們還是慷慨赴死,帶給觀衆一種震撼,這時的他們絕對可以代表文明。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4)

  文明用野蠻征服野蠻,最終卻被野蠻使用文明反抗。在《賽德克·巴萊》中,這種文明與野蠻不僅僅是對抗的關系,二者還可以進行轉化。這樣看來,賽德克巴萊不是完全的野蠻,而日本也不是絕對的文明。

  二、如果文明是卑躬屈膝,那就來看看野蠻的驕傲

  雖說是史詩電影,但不少民族電影都會對故事進行一定程度的美化,但《賽德克·巴萊》沒有。它沒有偏向任何一方,隻是平靜的講着一段曆史的故事。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5)

  這部電影沒有貶低日本,也沒有美化賽德克巴萊的行為,他隻突出了人作為人最本能的人性。日本是侵略國,賽德克巴萊是戰敗的一方,即使這是賽德克巴萊的故鄉,但日本人還是無情的羞辱着賽德克巴萊,這是人的劣根性。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6)

  導演沒有樹立完全的善惡,日本人侵略時的确殘暴,但電影開端,賽德克巴萊們的出現不也是同樣殘忍嗎?在一定程度上,導演模糊了賽德克巴萊與日本的完全對立,所以觀衆看完之後,不會有邪不壓正的暢快感,也不會有邪勝正的憤怒,隻會有對賽德克巴萊的敬佩。

  既然日本不是完全的邪惡,賽德克巴萊們為什麼一定要去打那一場必輸的戰役?日本的奴役确實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首領莫那發現,賽德克族的文化正在逐步消失,這比賽德克族人死亡還要可怕。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7)

  他們的下一代從小學習日本文化,說日本話,效力于日本。比如電影中的一郎二郎,他們是純正的賽德克族,但他們不紋面,也不說賽德克族的語言,長此以往下去,他們終于問出了那個問題:我是誰?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8)

  這才是莫那決定反抗日本的原因,民族被統治隻是一時的,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将來就會失去對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開戰之前,另一個部落的首領質疑莫那,認為他這樣的舉動會帶領賽德克走向滅亡。莫那直言滅亡是一定的,但他不能看着賽德克的驕傲隕滅。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9)

  聖戰打響了,一開始他們攻擊日本軍人,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但當賽德克占領據點之後,多年的屈辱使得戰争意味開始變質,反抗變成了全面報複。日本第一次侵略賽德克時殺害了不少賽德克的婦女兒童,而賽德克心中仇恨的種子也驅使着他們磨刀霍霍向日本那些無辜的子民。

  賽德克開始屠殺,婦女兒童都沒能逃過他們的子彈。賽德克族的孩子甚至将矛頭對準了自己的日本老師,在他們心中,這個日本老師對待他們遠不如日本的孩子,老師苦苦的哀求他們,但卻沒能喚醒這些孩子心中的善意。

  三、用慘烈的死亡換取榮耀的生存

  電影中有一幕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當賽德克們準備反抗時,他們的妻子母親集體走向了彩虹橋,她們不是去避難,而是走向死亡。婦女們集體自缢于彩虹橋。為了給丈夫兒子們節省糧食,減輕負擔,她們竟然可以付出生命。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10)

  當電影進行到這裡時,莫那的反抗幾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賽德克将親人送上了彩虹橋,用慘烈的死亡換回賽德克民族的榮耀。在日本的壓迫下,小賽德克們不能紋面,大賽德克們正在逐漸失去他們的叢林,莫那害怕在彩虹橋的那一端,父親會責怪自己。所以這一戰,他們帶着必死的決心,如果不能做賽德克人,那和死有什麼區别。這種馬革裹屍的勇氣讓人敬佩。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11)

  戰前死亡的還有一郎一家,這個從小接受日本文化,渴望脫掉野蠻,為自己披上文明外衣的賽德克,最終還是決定幫助自己的族人。但在戰争一觸即發時,他帶着自己的妻兒走向叢林,用切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許到死之前,他内心的矛盾仍然沒能解開。

  賽德克巴萊最後決戰(賽德克巴萊人可以輸)(12)

  【結語】死去并不可怕,沒有自我、失去民族文化的活着更讓人屈辱。《賽德克·巴萊》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反抗電影,這是台灣将近三十年的曆史,有原住民的文化,也有日本的殖民文化。它關注的不僅僅是一場戰争,更多的是對賽德克族精神世界的剖析。雖然知道戰争的結局是滅亡,但莫那還是帶着折戟沉沙的勇氣為民族自尊反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