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绛州澄泥硯研制所車間内一片繁忙景象。 武俊傑 攝
作者 高雨晴
起初,抱着“就近找個工作”的目标,山西省運城市新绛縣澤掌鎮大聶村村民張迎利,來到鄰村光村的绛州澄泥硯研制所,成為一名雕刻工,“沒想到,這一幹就是22年”。
澄泥硯始于秦漢、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與端硯、歙硯、洮河硯并稱為“中國四大名硯”。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張迎利正在進行雕刻。 武俊傑 攝
新绛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經此流入黃河。绛州澄泥硯以汾河下遊的澄泥為原料,需經過采泥、過濾、沉澱、制坯、雕刻、煅燒等幾十道工序制作而成。一方澄泥硯的“顔值”,取決于手藝人的雕刻技藝。
近日舉行的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當地農戶搶抓秋收的同時,绛州澄泥硯研制所也迎來“大豐收”。隻見車間内一片繁忙景象,張迎利與其他幾名雕刻工,正抓緊趕制一批澄泥硯。
一人一張桌,左手扶硯坯、右手握刻刀,工人們在燈光下埋頭雕刻。一旁長桌上,雕刻好的硯台已堆積成小山。

一人一張桌,左手扶硯坯、右手握刻刀,工人們在燈光下埋頭雕刻。 武俊傑 攝
這些雕刻工主要為光村村民,以女性居多,且多數上有老下有小,不便出遠門。“我們的工作,不僅時間彈性大,收入也可觀,既能顧家,又能掙錢。”張迎利說,每日工作滿8小時,可根據個人情況安排時間。
澄泥硯制作流程中,雕刻是較為難學且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我們學徒期為3個月,其間隻能掌握大概手法,想要獨立操作至少需3年至5年,做10年以上才能稱為一名合格的雕刻工。”張迎利告訴記者,這裡的雕刻工至少都有十幾年工作經驗。
在她的工作台上,記者看到,各式各樣刻刀整齊擺放,有大有小,有圓有尖。其中,最小刻刀刀尖直徑隻有1毫米。這些刻刀幾乎都由雕刻工自己設計制作而成,用于雕刻不同的造型。為了不與别人的搞混,張迎利還在其刻刀上雕刻出自己的名字。

工人正在進行澄泥硯的雕刻。 武俊傑 攝
人物、山水、梅蘭竹菊、飛禽走獸……這些都是張迎利平時雕刻的内容。其中,最難的就是人物的雕刻,“山水多一點少一點都可調整,若是人物,稍有一點神情抓不好,看着就特别别扭”。
此外,在陰幹和燒制過程中,澄泥硯還會經曆兩次收縮變形。同時,由于窯燒具有不穩定性,以及工藝複雜,其成品率隻有30%。“有時滿心歡喜雕好了,燒出來卻是個次品,就很心疼。”張迎利說。
盡管如此,張迎利從未放棄過雕刻,一堅持就是22年。在她看來,傳承一門技藝,首先要有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張迎利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如今,她的兩個孩子也從“玩泥巴”喜歡上了澄泥硯。(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