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太陽早晨從東方升起,所以表示方位的“東”字,應該是跟太陽有關。
《說文解字》說:東,動也。從日,從木,指日在木中。這樣的觀點說的是“東”字代表移動,表示的是太陽在樹叢中移動。我們可以想象太陽升起時,在樹林中上升的畫面。
篆文的東的字形,确實是“日”在“木”中,然而甲骨文的“東”字,貌似不支持這種解讀。甲骨文的“東”字(如下圖),更像是一個包裹的沉重的大包裹。兩頭紮緊。這明顯就是古人出遠門才會整理的包裹。
我們知道古人非常的智慧,造字會用一些實物來表示虛拟的字,甲骨文的東字,應該就是這樣。“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古人出遠門,肯定是曉行夜宿,趁着早上涼快要趕快趕路的,而這個時候,收拾好的行囊,便成了相較于日常生活來說最有特色的存在。
可能是此時沉重的行囊下古人要遠行的方向,和早晨太陽即将要升起的方向,成為古人心中最期待的兩個方向吧。于是沉重的行囊便被借用來表示了太陽升起的方位。
行囊被借用為方位字之後,那原來表示行囊本身的字,該怎麼辦呢?古人就另外造了一個字叫“橐(tuó)”來。《道德經》中講,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天地之間難道像一個巨大的袋子一樣,伴有吹風的管子嗎?來講天地之間的空和氣的流動。
金文的“東”字形和甲骨文相似,篆文是在這個字基礎上進行了簡化,隸書在篆文的基礎上拉直了筆畫,如下圖。
依據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和西相比,東位居左側。左為上,所以東也含有地位更高一層的意思,像皇宮中東宮是儲君太子的宮殿。
東表示方位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經常用到的跟“東”字相關的詞,就是東道主。東道主的由來,來自一個典故。
秦國和晉國一起包圍了鄭國,鄭國是一個小國家,這樣一來肯定是要亡國了,然後就找來了一位老臣叫燭之武,燭之武夜缒城牆而出,出使秦營秘密會見了當時的秦穆公,陳述了滅掉鄭國對秦國的利弊。因為秦國在西方,鄭國在東方,中間加了一個晉國。滅了鄭國秦國得不到一點好處,反而強大了會成為敵人的晉國。如果舍棄鄭國,當做秦國的東道主,對秦國是有利的。東道主就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到時候秦國出使東方,鄭國可以提供食宿,好生招待,對秦國沒有任何害處。秦公聽取了燭之武的勸谏退兵了,鄭國得以不被亡國。
這就是燭之武退秦師的典故。後來人們就把接待賓客的當地主人成為東道主,進一步引申為主人。比如今天某某做東,表示某某是宴請賓客的主人;房東表示是房屋的主人;還有擁有股票的叫股東;雇傭勞動力的叫東家;舉辦國際會議的主辦方叫東道主等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