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形意拳實戰訓練

形意拳實戰訓練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5 06:46:33

  形意拳基本功夫訓練此文章來源于V:身心性 形意拳實戰訓練(形意拳基本功夫訓練)(1)

  古譜日:“目瞬神往,神動氣随,力随氣運,身随勢變。”這本是與生俱來,人人如此,純屬自然。依俺山東曹縣人說,那是“天生的”。

  這幾句話可不是現編的,也不是誰首次發現披露的,一開始學習形意拳,你能知道就行,至于它的源流出處,理論淺深,發展如何,都不必深究,而“神不外遊,氣不外散,志不它用,勿忘勿助”,和什麼“助”則氣暴而易亂,“忘”而氣蕩則易散,就有了實質性的學習内容了。單純的“大道至簡,無法即有法”,是對有功夫造詣高深的大師們說的。年輕朋友和初學者及業餘愛好練武的朋友們,還是應該從一做起,學一點知識和方法,就有了循序漸進的依托,不識單字沒有課本,學習不勤謹亦妨礙自己進步。有了資料和方法,學好基礎,再求提高,就有了希望。具體做法須注意兩件事,一是拳掌起而上鑽,擰即橫,放則順,落是翻,鑽翻二字不能單做擰轉螺旋使用,鑽是起,也是用,翻是還,是落是到也是打,步動身随,一鑽一翻,一吸一呼,一起落,如水翻浪,洶湧澎湃,打出翻浪勁,就學會了形意拳。二是氣沉丹田(神入臍),先天呼吸居于生前,後天呼吸則是神思意注;随氣吐納,沉入小腹;肋骨微動,胸隔上下升降;身勁裹束,守意抱中;上提會陰,水火相交,發力是應,腹呼吸之一吞一吐,内意鼓蕩,有機地按摩了心肺髒腑,激發細胞潛能,督脈上升,任脈下降,拳術習練漸入門徑。

  我長期追随兩位老師,一位是張金牛先生,一位是範福鎖先生。張先生是位高級工程師。範先生是農民,後為山西榆次環衛工人。他們二人尊師重義,事親至孝,人品謙厚正直,武功純正,誨人不倦。數十年來,我跟随他們系統地學習了賀(運亨)氏形意拳和公議拳(公立拳)法。然兩人教學方法大不一樣,張金牛先生說:“武學文學都是學問,當以心誠求索;知之為知之,知必行之有效。”你想學習什麼,可能一下子說不上。其實,學習什麼專業知識和拳術都是“求悟”,求老師求人家為你解惑或叫解悟,要認真學,虛心學,身體力行。不知不為錯,從不知到知,從知而能詳的熟知,到明知再到真知,是個必然地學習過程,從初學理論到實踐,從練功過程實際體會再到理論的升華,須有恒心有毅力長期地磨練,待自己身體内部有了變化,真實體悟出來的東西才是成績,此時反饋出來的知識見地叫“真知灼見”,“你自己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悟出來的東西,比老師教的好”。所以,他每教一式,必定叫你記清拳路拳名,記清要領,還有别的什麼習慢叫法,并在特定情況下,有什麼變化或者什麼感受,為什麼,如此等等,要反複詢問老師,或求他人予以解讀,直到真懂,練功中的困惑才會少之又少,明确又直白。老師手把手的教,唯恐你學不會,記不住,不明理,不上功。言傳身教,毫無保留,停諄善誘之熱忱,令人感動,不怕你不學,就怕你學不好,也覺得對不起他。

  範福鎖先生則不然,他沒有文化,但在武術上卻有很深的内功修為。1973年,他在毛兒嶺教導我說:“高功藏在自己身上,時時在日常生活中顯露,練白了啥也不是;練拳上功如同窮漢子攢錢,又像開荒地,要一點一滴積累,别忙求速成,功不到沒實效。”他從不一招一式教我打拳。他說:“脖子僵緊,頭不自由咋出領意,展不開枷,解不開鎖,怎能松上盤化拙力,胯不開,腰〔椎)不平,丹田沒了依靠,内勁從哪來,”話雖不多,一語中的。我多年解不開的關鍵之處,被他畫龍點睛似地一下子捅開了窗戶紙。他常說:“功在拳外,過日子閑談中抓住了一兩個字一兩句話用上就行,大篇的話我不會說,高深的武功我也教不出來,全憑你們自己了。”茶餘飯後,随随便便的方言土語,樸實又真誠,毫不做作,把練肩不在肩、開胯不在胯、拳打兩頭、盡在“掙中”之秘,毫不保留,淡淡然地曝在人前。範福鎖老師,一生光明磊落,謙虛誠摯,善心育人的拳拳赤心,實如春風化雨,令我感激涕零,受益終生。

  過去,有許多朋友和我師弟,劈崩鑽炮橫五種拳法勁力、十二形功法、太極拳套路和公議拳(公立拳)中架子都打的很好,動作規範,勁力見長甚至還有幾位已經有了不錯的功底,比我強多了。但在日常練武切磋交流之中,常常會流露出誰又學了幾招,有哪幾個變化手法,怎麼生,如何克,長拳勁,太極勁甚至還有功理認識和練法高低上的争執,這或許是沉酒于身變萬殊之中難以自拔的緣故吧!我說不好,就把形意拳基礎“八荒之練”整理成小文,發表在2008年7月份的《武當》雜志上,也旨在初步說明形意拳入門學習,該先學點什麼,後學點什麼,把範福鎖先生、張金牛先生和其他先輩老師教給的,不論笨巧的學習方法練法,一并擺開說明,共同學習,好讓初學的朋友少走彎路。也讓愛好形意拳術的朋友們有個較高層次的起點。

  一、頭領身随

  衆所周知,“蛇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神居祖竅的“頭”,該是人體生态司令部,是領袖。學習形意拳先從自身做起,萬法起于三體式。入門歌曰:“三體一站四象分,下部雞腿中龍身。熊膀猴相在上體。形意拳中此為根。起手鷹捉虎撲出,六藝合一寓意真。”人人都有雙臂兩腿和軀幹,共稱身備五弓。練形意拳的人,在習慣上稱兩肩連兩臂,雙胯連雙腿,連同頭尾身軀為上肢弓、下肢弓和軀弓,擺開了四象,即成為傳統的三體式功架。拳會同于一理,而身體四肢百骸,動作的幹變萬化,第一要領就是頭端目正領起全身,面目有了神采.周身才有練意。身撐四象也不單單是直取動物的外部形像,更應是撐開肢體前後左右四向(像),頭頂領,腳趾扣,上下較,起丹田,在運動中周身同動,才是原傳形意拳之拳理拳義,三軸六面,六力争衡的勁力端倪。拳術中,無論是站蹲坐卧,任意高低身位,頭的領意,則首當其沖,為重中之重,否則周身軟塌無神而失去練意,所以各拳家均無比重視。諸如頭上頂又暗吸,頭端莊目正視,下頗微收領在腦後,凡此等等,如出一轍。南拳家講:“頭如帶石帽。”太極拳家說:“頭如頂一羽。”形意拳則要求“頭如頂碗,水不外灑”。頭上壓了多大重量,即上頂多大勁,頂多大勁,即向内暗吸多大力,相乘相等,兩向掙撐,頭如線系,身如挑燈,這些功法都很正确,要領也精到。若能做好,足見高明。細細深究,總覺仍有一隙之嫌。古之明訓有日:“頭正莫賴肌牽。”但凡任何有意的動作,都有失偏頗,真正的高手還是那位陳氏太極拳大師陳長興老先生。他老人家松開了全身肌(筋)肉,拉開了頸推間盤,周身一家,做任何動作,對頭都無一絲牽挂,功夫又好,你打不過他,無論從四象(向)哪個角度看,都是端方正直,才被早年老北京城那些拳學大師們譽為“牌位先生”。真正被解放了的那顆頭顱,才有了真正的自由,肩負起頭領身随之大任。真是不可思議,原來這麼多年一直摸不準掌握不好的虛領頂勁之關竅,卻坐落在“松開頸肌,徹底拉開頸推間隙”,用神意,要虛領,不牽強,這麼幾個普通又簡單的熱身動作之上。

  二、練肩不在肩

  賀(運亨)氏形意拳和公議拳(公立拳)法,教第一個動作不是五行拳或十二形,而是熱身。先練頸椎的四向拉伸和脖頸左右的加力旋轉,活動開脖子,做活頭的虛領頂勁,再往下學就是立身中正,平肩正脊,身脊基本不動,把肩往上向下朝前向後,極大幅度的提、沉、扣、擺,或是左右兩肩的加力旋肩,把肩關節拉松活動開。因為不論哪種體育運動和拳種,一開始均有熱身活動,為的是活動關節,免受激烈運動傷害,原本無可厚非,但由于每日必做,日子一長,就極易被慢慢淡化而不被重視。

  在長期的武術生涯中四肢百骸,前進後退,起伏上下,左右橫拓,輾轉反側,變化萬端。雙拳兩臂,雙胯兩腿,在對抗中刁拿踢打加抱摔,協調發力,無所不用其極。在套路磨練中,對頭尾身法臂腿四肢的要求亦無處不在。剛學長拳那陣,老師叫劈腿高踢,奔騰跳躍,指南打北,一攻一防,勇猛快速,身手靈活,也長了力氣。待加深探讨時,雙臂肘手究竟應該放在什麼位置更合理,反倒是找不着北。洪拳老師說:“腳下要有根,跳的高,跑的快,發手要狠。”太極拳老師說:“頭領身松,松透了,就能沉到位,周身一家;用食指領意,中指領力,多做二馬分鬃動作。”照練之後,稍稍明白了一點,總覺得還有不足之處,不能盡意,心中沒底(氣)。張金牛師父和冀爾珍師叔曾提示說:“勁蓄夾脊(不是夾脊穴)兩臂有力,力發神門中(脊)有所依。”加大了臂長,以作力臂與腕(神門)為支點,中指根部為重物點的杠杆原理和使用方法,能使發力迅猛,目标準确。範師父幽默地說:“你松沉又上聳,反反複複總開不了肩,什麼是木匠帶枷自作自受,”八段錦中有個“背後七颠百病消”的功法不錯,但今人做起來,多是立起腳尖,踞起腳跟,動全身,似乎同後背肌束的脊督脈向關系不大,若是周身放松,平肩正脊,脊身基本不動,把斜方肌、胛骨、肱下肌、肱上肌、肩井穴、肩峰連同鎖骨,一并極力上提前卷,全部拉松(重點把意放在肩部),則會把背後肌群整個調起直達腰骼,與腿和腳同動,不斷的卷起放下再起再蹾。那麼,夠不着摸不到的背後七颠之“颠動”,也就不在話下,雙肩極力橫撐開展,胛骨極力沉墜,用脊點為中心,鎖骨為半徑,肩峰極力的提、沉、扣、擺,做足兩肩的加力旋轉,則肩松墜永不上聳,松活了肩,無形中也活開了脊與肩間組織,加大臂長,脊與拳掌間形成自然的二力争衡,貫通的兩臂松脫沉重,這正是古傳形意拳之原意是解脫胛鎖,陰陽争斥,拳打兩頭的關鍵所在。拳功如此,若用器械刀劍,身劍則更易合而為一,那麼肩井、曲池與勞宮三穴貫通的不傳之秘就不再是秘密了。在形意拳進退連環諸般運動之中,充分加深了後夾脊(不是夾脊穴)與胸前膻中之間的活動場,或說是氣場,既增加了人體上部發力的力源厚重,也為以後煉氣化神,修煉氣轉黃庭,選置一個歸宿之處。有打油詩為證:“人人均熱身,不知作何為?婦孺随意動,童叟皆相宜;‘四象’六面掙,易骨又易筋;若探功幽微,極淺亦極深。”

  三、開胯不在胯

  在曠日持久的拳術演練中,第一個最直觀的要求莫過于身法的垂正。要挺直脊梁過日子,身正氣順,氣順血和,血和腎氣足,身強體壯。諸如尾闾中正,斜中寓正,騰起脊梁,力從脊發,沉腰坐馬,塌腰坐胯等等,無不着重身腰的正直和以脊為軸的作用。然人體脊柱一波三折,反“S”型生長,彎曲且有彈性,在立身負重時具有緩沖作用,不易傷害椎間盤。若以更大能力去适應激烈對抗,就必須神拉腰脊,使其生理彎曲接近垂直。前人雲:“虛領頂勁,落地三盤,人身中勁在頭的領意,力點在胯。”三盤是什麼?怎麼落地?常規練法中的含胸拔背,豎項沉肩,松開兩肩,即解脫了上盤。什麼是中盤?中盤是腰是胯,既承托上半身體重,又保護了内髒。操拳中塌腰坐胯,坐胯必塌腰,主要動向是拉開這五節腰椎,求胯的動意,但通常多指臀說,什麼溜臀、斂臀、卷臀、逼臀與泛臀等等,活動幅度有大有小,有輕有重,均為胯動而設置。脊挺拔,臀下坐,不但糾正了頸彎曲和胸彎曲,同時也拉平了腰溝,加大了胸腹固有空間,五髒六腑都參與活動,内髒相互依靠,相對穩定,才能發揮最大的内效應,這是内力。通過形體外練,骨架穩固,肌肉豐滿,筋腱柔韌,刺激了内動,激發了内髒内息潛能,卷尾托腹,抱元歸中,這叫“五神歸位”,内壯神勇。範師笑曰:“臀活腰平已有用,拉不開腰骼,裆撐的再大也不是開胯。”卻原來,人體上挺下坐,脊柱拔拉,得拉開尾闾最下一個大關節,活動開脊骸骨根間隙,胯才能充分活動。形意拳前手打人,後手發力,束身如弓,以及踩撲裹束抖(絕)五勁一體,人體勁力才能淋漓盡緻地得以發揮。此時方才明白老前輩于搏命之中瞬間發力的那種“崛鞭抽腹尾擊背,身脊如弓拳似炮”的氣勢是怎麼來的。做好這上下貫通三盤落地,再求周身一家,就不是什麼難事了。至于能否盡快洗開全身各大關節,做好十三關節反稱,還須多求明師指導,久練功到自然成。

  四、簡約的步法

  形意拳的動作緊湊,身法靈變,看正似斜,斜中寓正,正面暴露的機會極少,打法多變,活動範圍廣,多賴優秀之步法發揮威力,是極為受人歡迎的傳統拳種之一。自初學三體式起,有了柔韌之肌,強勁之筋,堅實之骨,又有前後左右上下相稱的争力,練就了堅如磐石的腿功,還須有靈動的步法。藉此,在下不揣淺陋,把形意拳中的幾個優秀且又簡單的步法,介紹給朋友們,以期在加深習練中參考使用。

  1.槐蟲步。自左三體式起,動前足(左)跟後(右)足,後足(右)大步過前足(左),全腳掌踩踏落地,前足變後足的左足跟進半步,呈右足在前的右向三體式,雙手互易,連環出擊。前足(右)寸步向前,後足(左)跟進,後足(左)大步過前足(右),全腳掌着地踩落,右足變後足跟進半步,又呈左(式)向三體式,雙手交替随身出擊,左右三體式大步猛進,寸步靈便,随一吞一吐之呼吸節奏,一張一弛,身體腹背四肢頭頸足底,相争相稱,起如挑肩,動如槐蟲,上下通透,整身前移,動如軟蟲蠕動,以脊帶胯,以胯帶膝,以膝催足,直線行進,力達四梢,動如風,站如釘,打法多變,令人難以捉摸。

  2、三角步。左右側身大步行進,前足全腳掌落地,大步踩踏,後足跟進半步,落點自由放置,後足可實可虛,步幅幅距大,沖撞有力。雖說左右側身但步正(形意拳早有正打斜、斜打正之說),步動身移,整個身體重量與拳勢合一。拳譜上雖說拳打一溜線,但身去踩撲,落步三角,力重千鈞,一左一右,調角行進,故稱三角步。民諺稱“歪步動地動山搖,又謂全身重量上了拳頭。”若側身轉勢,寸步前頂與氣合一,順勢大踏步前進,則有機地變成蜿蜒曲折的“S”型行進路線,即所說的“蛇行步”。蛇行步有定勢動勢練法之分。定勢蛇行節奏清晰易上功,動步蛇行靈活多變易連續使用。日日習練,身随勢變,氣順力猛,回環如意,任意揮灑。

  3、拔步。拔步是形意拳最初級的基礎練法,因行進步法慢重拙行而幾近樁功,俗稱“笨步”,多與樁功同練。頸松柔,頭虛領,含胸拔背,兩腿彎曲,整身下蹲,胯下坐,小腹内斂,兩臂曲蓄下按且上提,身體脊柱讓開頭頸,從第一胸椎後面大椎起極力上拔(脊挺),尾椎盡力下坐(骸坐),拉直脊柱保持身體六掙空間,以放松内髒壓力,兩腿彎曲度不變,左腿左臂與右腿右臂同向同步同起同落,周身一家,渾重如球,實步前進。久練則體成一塊,内意渾然,毛發束張,酷似“熊吊頸,鳥蹬足”之神意,求的卻是看似拙笨無比,但卻包裹嚴密含蓄有力的暗寓殺機,又稱“熊搬缸”。

  4、雞跷腳。頭頂項豎,二目神光炯炯,兩臂掙撐,曲蓄有力,雙手連環顧打合一,一腿彎曲獨立支撐體重;一腿提起,端平大腿,小腿下垂,足尖上跷,氣抱丹田,内外合一。雞跷腳步法,虛實相間,轉換靈便,束身歸整,下盤穩固,刁拿踢瑞,靈動無比,與猴形之跳蹬,蛇形之撩陰,鶴鳥之獨立等功法相近且易變,精氣神意相通,大有異曲同工之妙。骨筋肌肉全身内收而勁力卻外放,謂之“倒行逆施”。久練之,溫養氣血,疏通百脈,激活五髒潛能,産生内勁和彈抖勁。但在習練中應時刻注意拔拉身脊尾闾,改變脊柱生理彎曲(束身如弓)的同時,切記讓開頭頸自大椎上拔,尾闾下墜,不使氣血上逆而沖腦;二是行進中翹起的那條腿,其足尖必須上跷,手足内意同步同勢同向發力,而勿使内髒氣滞(此舉之重要性,李金波老先生已有忠告)。此步法的功理是内外和合,手足并用,遠打穿心箭,勁變眼前一寸間,練用一體。況且形意拳一吸一呼,一動一靜,動是拳,靜則為樁。老樁法歌訣就有“猴練氣血虎練力,鹿練反弓龍練筋,雞腿獨立似鷹飛(神意)”之說,雞跷腳步法靜止不動時,卻也是修煉樁功的首選。

  5、叉步。叉步是形意拳明前進暗轉身的特有步法,其工順勇急狠真,六方合卺,身手一處,踩撲裹束抖(絕),五力合抱,大步前行,落地發力,威震敵膽。随整身撞擊的同時,後足從後側過前足,向前足前方叉落仍為後腳,左拳出擊右轉體,右腳後叉,右拳沖擊,身形左轉,左腳後叉,上身身形不變,而腳腿步型已呈變勢之機,随應而動,順達無比。真可謂“起是鑽,落為翻,不鑽不翻,争一寸為先”。形意拳中有許多身法未動而機勢暗藏之招術,諸如所說的後腳、變幻中的虛手虛腳和寸步,以及郭雲深前輩打天下的“半步”均屬此類。整身一體進,變勢敵難察。明為轉身步,實際可進又可退,步步暗藏殺機。久練叉步自有妙用,前踏後掃,無意之中又練成另一功法虎尾腳,單用不易,随身轉勢後掃,腿順腳實,有意無意,勢不可擋,令敵難防。那可真是“雷霆萬鈞驚敵膽,虎尾一橫掃三軍”。

  五、氣血和歸整

  有史以來,習拳練武之法并不總是專門為“打”而設置的,它還兼具養生、增力、祛病、延壽之功能。故有“養為上,練次之,末而用”之故訓,古代先賢多有經典之談。

  1、拳不能沒動靜,氣不能無呼吸,氣血的盈衰關乎人的生命。前人雲:“氣血和合,拳成一半。”在拳術中,骨骼、肌筋和氣血共同運動的同時,各系統内髒器官也共同參與運動,伴随而來的勻深長細呼吸機制的改變,開發了肌體潛能,淘汰了不健康的生命因子,更新了老化的細胞,提高了生命活力。

  2、初步的鍛煉,淺層次的臂腿粗壯,練出基礎體力翻浪勁,打出自己的拳風節奏和内涵,這種不受外界幹擾的自控能力,隻能在曠日持久的演練過程中,從身體百轉練步和整意抱中煉氣中來,無論是長吸短呼,口吸鼻呼,或似無似有的呼與吸,都必須不憋不努,自然順遂。招有千式,變有萬法。古有明訓曰:“虛領頂勁,落地三盤;身備五弓,一氣貫通;明知松緊,受益無窮。”如若做活了領意,沉落了三盤,五弓齊備,合好呼吸,那就說明你已初入門徑。然而,人體結構嚴密,各部器官用進廢退,極緊才極松,極柔才極剛,過剛易折,過松則懈,萬不可把松緊當作剛柔,别怕緊,别太松,松松緊緊,緊緊松松,自然如意,神意使之,日久自可氣斂入骨,内外和合,剛柔相濟,堅持苦練,定能練出形意拳的翻浪勁、彈抖勁、脫骨勁,真正做到身中有物(功),動中有拳(打擊力)。

  3、幾種呼吸環境

  (1)鼻肺連接大氣環境之外呼吸。(2)體細胞組織内部碳氧交換之内呼吸。(3)血液對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運送,影響肺呼吸質量。

  4、呼吸運動是多種呼吸肌的協調活動,以胸隔和肋間肌微動為主,在呼吸神經中樞(基本是延髓部分)的調節下活動。聲是氣之尾,它以丹田内氣震動發聲,雷音聲震同外呼吸以及内氣鼓蕩有關。由于丹田水谷氣(煉精化氣)的生發和合成,增加了血量和血流運行,氣的養煉使心肺器官和機能得以改善,以日常的随意呼吸,到勻深長細呼吸的欠氧内環境,促使髒器細胞的信息編碼重新排列,伴随着拳腳功夫的深化而被激活,漸旺漸盛,支持外呼吸,以應對内外激烈運動的不缺氧需要。

  5、歸整

  氣血和合,周身歸一,功乃大成,不能簡單的用内勁、整勁、内功等一言而蔽之。練拳,一求筋骨肌肉壯,二求粗煉下丹田水谷精之氣化,氣血旺盛,腎水充足,補充肌體機能以助神意守中;精煉中丹田精氣的升華還神,凝煉萬緣重在調息、神光内斂的返歸祖竅,體健神全。這就必須在日常習練中多多注重形氣合、形力合、形神合,内外兼修,日久功深彌堅,内外協調,神清氣暢,剛柔相濟而周身歸整。

  後天之修,道曰續命,其核心内容仍是呼吸煉氣。尚雲祥先生曾用鼓腹抛射丹田之功擲起大漢,有人親見而深信不疑。若言周歲孩童叫聲媽媽而肚腹震動,亦屬丹田功而會同一理,多無人認可。那就隻好讓他自練自感自悟自解好了。中國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孕育了浩瀚而實用有效的中國武術。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八般武藝件件皆精實屬不易,琴棋書劍拳禅道醫的圓融和涵蓋令人感歎。“真是舉手投足皆學問,隻言片語寓高功”。雖無太大的可比性,但也足足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胸懷。傳統武功博大精深,是先人為我們留下來的寶貴遺産,一定要繼承下來,發揚光大,學功明理應該多知,擇優用之。

  敬請熱愛形意拳的朋友,珍惜大好時光,結合自己的長處,習練适合自己的技法功法,為身心健康,益壽延年,共謀福社,共習共勉!

  此文章來源于V:身心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