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殘唐五代,幹戈不休。在短短五十餘年時間,中原地區換了五個短命王朝: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值得一提的是,後唐、後晉、後漢三王朝,都為沙陀人李克用、石敬瑭、劉知遠所創,是為“沙陀三朝”。
這沙陀人又是何方神聖?能于亂世之中,建立一番霸業?
上圖_ 《新唐書》是北宋時期宋祁、歐陽修、範鎮、呂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記載唐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
沙漠民族 先來看看沙陀這個詞是什麼意思。《新唐書》上有沙陀傳。開章明義就說“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碛,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雲。”碛,就是沙漠的意思。沙陀人就是沙漠的民族。直到元代“華夏猶呼沙漠為沙陀”。
綜合各種史料,沙陀人屬于西突厥人處月部的一支,居住在現在新疆的吉木薩爾縣、天山山脈東段北麓,準格爾盆地的東南緣。此地在唐代北庭最肥美的牧場。其北有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應該就是《新唐書》上所說的大碛。
西突厥戰敗後,沙陀歸降大唐。唐高宗龍朔初年,沙陀曾追随薛仁貴讨伐鐵勒,立下戰功。首領沙陀金山被冊封為“授墨離軍讨擊使”,此後沙陀部多次受到朝廷的表彰重用,沙陀成了西域了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
遊牧民族有一個特點。草原上哪個部落強大起來,其他的部落就會來歸順。處密、射脾、同羅、仆骨、拔野古等部落先後融入了沙陀,他們中有突厥人、回纥人、粟特人,沙陀族中也融合了西域多個民族的血脈。
上圖_ 吐蕃
東遷歸唐 唐代進入中晚期以後, 吐蕃逐漸強大。吐蕃奪取了從西域到河西走廊的廣大地區。沙陀被迫降于吐蕃。吐蕃人常常以沙陀人為先鋒,作為和唐朝對抗的炮灰,并将沙陀舉族七千餘帳遷至甘州(即今甘肅張掖)。
沙陀歸附唐朝已久,認為自己“世為唐臣”,不願意違心跟着吐蕃反唐。吐蕃也認為沙陀“首施兩端”,打算将沙陀再遷移到其他地方去。沙陀族此時處境十分不利,“舉族仇恐”。
于是,公元808年,朱邪盡忠和朱邪宜執率領沙陀部衆率領3萬餘帳部衆一路東行,投靠大唐。吐蕃軍隊在後緊緊追擊,最後,誅邪盡忠戰死,沙陀部衆隻餘兩千五百人。朱邪宜執帶着殘部,曆經坎坷,歸順大唐。唐朝廷将重新歸附的沙陀人安置在鹽州(今陝西定邊),授予朱邪宜執陰山府兵馬司。
次年,即公元809年,範希朝調任太原,任河東節度使。朝廷命沙陀人“舉軍從之”。這樣沙陀人就來到了河東,而河東就成了沙陀登上曆史大舞台的跳闆。
沙陀進入河東以後,因其遊牧民族精于騎射、骁勇善戰的特性,深受唐王朝器重。朝廷“以之讨賊,所至有功”。
上圖_ 吐蕃軍隊
風雲際會 沙陀走向鼎盛的是通過鎮壓農民起義。唐鹹通九年(868年),桂林戍卒嘩變。起義官兵推舉糧科判官龐勳為領袖。
朝廷派出沙陀騎兵随行營招讨使康承訓前往鎮壓起義。在康承訓部陷入起義軍伏擊無法脫身時,沙陀領袖朱邪赤心率五百餘騎,殺退重兵,救出康承訓。後沙陀軍與唐軍聯合兩面夾擊起義軍。起義軍大本營徐州被攻破。朱邪赤心弟弟朱邪赤衷率兩千餘騎,千裡追擊起義軍殘部。将起義軍逼至湖北蕲水,龐勳溺水身亡。
在此戰中,沙陀兵為唐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朱邪赤心被賜李姓,名為國昌,授鄜延節度使,後遷振武節度使。李國昌和其子李克用“功大官高,名聞天下”。
唐王朝的腐朽衰敗,醞釀着更大的動蕩,也給了沙陀人更大的機遇。
上圖_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著名的黃巢起義爆發。起義延續七年之久,起義軍掃蕩大半個中國,并一度攻占唐王朝的長安。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路軍閥勢力紛紛崛起,形成新的強藩雄鎮,奠定了五代十國割據混戰的格局。
在黃巢起義之前,沙陀首領李克用因為擅殺朝廷欽差段文楚,被唐朝廷出兵讨伐,勢屈力窮。唐王朝在起義的烽煙中風雨飄搖,讓李克用看到了轉危為安的契機。
後來黃巢大軍攻破潼關,進逼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往四川,逃跑時懇求“沙陀部五千騎南赴京師”,李克用“雄武之略,為衆所推”被委任為雁門節度使。中和二年(882年),李克用将沙陀軍一萬七千人進軍河中,開始絞殺農民起義的行動。
李克用的沙陀軍身穿黑色軍裝,人稱“鴉軍”,作戰骁勇。沙陀軍團的加入,轉變了官軍的不利形勢。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在梁田陂大敗黃巢部将尚讓,“斬俘數萬,伏屍三十裡”,在渭南“一日三戰,皆捷”。當年四月,李克用軍攻入長安,打跑黃巢,“賊死及降者甚衆”。李克用“于諸将最少,而破黃巢,複長安,功第一,兵勢最強,諸将皆畏之”。
在收複長安之後,李克用繼續追擊起義軍。黃巢一路逃,李克用一路追殺。黃巢最後逃到泰山虎狼谷,在絕境中戰死。
上圖_ 李克用(856年10月24日-908年2月23日),字翼聖,本姓朱邪(又作朱耶),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氏,沙陀族
亂世枭雄 鎮壓黃巢之後,李克用和他的沙陀軍團繼續做大做強,先後橫掃田令孜、朱玖、張全義、赫連铎、李茂貞、李罕之等人,割據代北,稱晉王,與梁王朱溫形成兩強對立,逐鹿中原。公元923年,李克用子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推翻後梁,建立了五代的第二個朝代後唐。
雖然後唐是個短命王朝,很快亡于内亂,但後唐統治階層的核心沙陀軍事集團,卻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内左右了政局。代後唐而立的後晉石敬瑭為沙陀人,其核心侍衛馬軍統帥16人中有13人為沙陀人。後漢的劉知遠,沙陀人,侍衛馬軍統帥12人,其中9人為沙陀騎将。後周太祖郭威,雖為漢人,但出身于後唐李存勖的親軍“從馬直”,也和沙陀軍事集團關系密切。
粗略統計,殘唐五代禁軍大将中沙陀人有49人,各鎮節度使有77人,至于刺史之類不計其數,遍布天下。這些驕兵悍将,掌控軍權、合縱連橫、争雄争霸把神州大地攪得天翻地覆,直到宋太祖掃平群雄,方才結束。而此時的沙陀人大多即已漢化,融入了華夏血脈之中。
上圖_ 五代十國版圖
沙陀能夠在晚唐的舞台上大放異彩,有這幾個因素。
第一,唐代的民族政策給了沙陀興起的關鍵契機。
唐代有重用藩将的傳統。用邊疆少數民族首領掌控軍隊,鞏固邊防,鎮壓内亂。造成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是藩将,平定安史之亂的李光弼也是藩将。終唐一代,藩将之多,可謂漢人王朝之首。沙陀不堪吐蕃壓制,内遷降唐,就是他走向興盛的開始。
第二,鎮壓農民起義是沙陀輝煌的前提條件。
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封建國家機器,朝廷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不得不放松對豪強的控制,給予軍政大權,任由其發展,從而形成了各路軍閥。漢末如此,唐末也是如此。在鎮壓龐勳、黃巢起義中做大做強,具備了問鼎中原的實力。
上圖_ 沙陀人的形象
第三,沙陀“文武雙全”的民族秉性是沙陀壯大的重要資本。
一是沙陀人原本是發源于西北大漠,以騎射見長,能征善戰。所謂“沙陀勁勇冠諸胡”。二是沙陀晚唐以後,深受漢文化影響。李克用廣收漢人為官。麾下文官盧汝弼、李襲吉,武将周德威、史建瑭皆為漢人。其子李存勖更是全面推行漢法唐制、以中原天子自居。故而沙陀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能在亂世之中崛起。
第四,五代軍閥特性是沙陀活躍的一大因素。
五代軍閥,将領和部下同出一軍。在戰場上結成生死之誼,“比肩同氣”形成堅實的政治同盟。軍閥集團内部從将軍到士兵,又大多父子相承、兄終弟及,世代沿襲。沙陀軍事集團就是五代軍閥的典型代表,他們抱團取暖,為保證自己利益相互勾結。如果朝廷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他們就發動叛亂,後唐李從厚削藩,李從珂等就發動政變。李從珂削藩,石敬瑭又進行叛亂。石敬瑭投靠契丹做兒皇帝,安重榮、安重進又起來造反。沙陀集團内部又是世襲的,結果就是“累朝相承”。
作者:大獅子 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再論沙陀李氏的崛起》 邢雲 史林 2022.5
[2]《五代軍事人才搖籃—沙陀騎兵軍》 曹興華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15.2
[3]《試論沙陀政權後唐的興起》 趙榮織 西域研究 2005.4
[4]《晚唐五代時期的沙陀》 徐庭雲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1987.1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