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豆包是哪的特産

豆包是哪的特産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8-30 05:26:48

豆包是哪的特産(豆包民俗)1

包豆包(圖片引自于網絡)

作者:張星黎(松原)

在東北,有一句俗話叫做“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豆包又叫粘豆包,是東北地方的一種特色食品,它是源于滿族的豆沙包類食物。粘米食品技藝項目已經列入了吉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豆包的做法:

淘米:每年的農曆冬、臘月,将大黃米(糜子磨成的米)中的糜子、草籽等雜質挑幹淨,然後在大鍋裡用清水淘洗二至三遍,地上放桌子,并把桌子的其中兩條腿墊高,使之向一面傾斜,把淘好的黃米倒在大蓋簾子、茓子上瀝水,下面放洗臉盆接廢水(也有的地方把米裝進扣米籠或席織簍,即用細竹條或秫稭篾編制的直徑約60厘米,高約65厘米的下部略細的筒狀大筐裡),使其清潔幹爽。瀝水三、四個小時後,裝入口袋,到碾道磨面。

磨面:早先磨面用磨。頭天下午要把一把破笤帚疙瘩,放到磨盤上,叫做“扔把笤帚占盤磨”,其它人家看到笤帚,就知道明天有人家用磨,就要重新排号,因為磨黃米的時候,家家都淘米,磨的利用率很高。磨面的時候,把毛驢套在磨杆上,戴上蒙眼兒,把适量的黃米倒在磨盤上,一邊不斷地用手或掃炕笤帚,把磨盤上的黃米推入到磨眼當中,并往磨盤上不斷添加黃米,一邊揮鞭吆喝着毛驢拉磨轉動,黃米面就源源不斷地從磨盤間流出,到了一定數量,用掃炕笤帚把面掃在一起,用撮子收起來,在大笸籮裡,用籮(細篩子)篩,黃米面就磨好了,籮裡篩剩下的粗渣,還要二次上磨研磨、過篩,直至基本無渣。磨黃米面是一個緩慢、辛苦的過程,加之又是冬天,碾道裡四面透風,加之驢糞的味道,真是又冷又髒。

烀豆包餡兒: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蒸豆包要先把豆包餡兒烀好。把大芸豆或紅小豆挑除雜質,淘洗幹淨,泡上三、四個小時,放在大鍋裡加适量的水,燒火烀制。烀豆包餡兒也是個技術活,水要适量,火要正好,水少豆子不爛,水多餡兒稀口感差,火小不熟,火大糊鍋。

碓(duì)豆包餡兒:豆包餡兒烀好後,放适量糖精(過去人家都窮,舍不得也放不起白糖,另外白糖會使豆餡變稀),糖精不能放的太多,放多了豆包餡兒會變的非常苦。用豆杵子把豆包餡兒碓碎,盛在大盆裡,趁熱攥成核桃大小的圓球,并攥硬攥實,放在另個大盆或笸籮裡備用。

打面芡子:

發黃米面,首先用細苞米面子打成幹面芡子(類似于玉米糨子),即把細苞米面子用涼水攪拌成稀糊狀,鍋底燒小火,把攪好的苞米面子倒進鍋裡,順時針充分攪拌,最後形成幹糊狀,涼透備用。

發面:發黃米面,是蒸豆包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面發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豆包的味道和口感,黃米面和得越硬,蒸出的豆包才越筋道好吃。還有一種說法是負責發面的人長得俊,脾氣好,發出的面也香甜好吃;脾氣不好的人,發出的面也是又酸又臭,難以下咽。

發面時,把黃米面子倒在面芡子裡,不斷搋(chuāi)揉,形成一體,将搋好的黃米面子,放在大瓦盆或小缸腿子裡,上部用手拍平,放在熱炕頭上,蓋上蓋簾兒,捂上大被,第二天早上,還要把面從上到下搋揉均勻,一般到中午的時候就可以包豆包了。

包豆包:取一塊比乒乓球略大的黃米面,在手心裡按壓成凹形厚餅,每個厚餅裡包一個豆包餡兒,包嚴攥實即可。别小看包豆包這門手藝,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包豆包講究個頭勻稱,形狀、大小如雞蛋,表面光滑,皮兒、餡兒要攥成一體,不能分離。一般東北人家包豆包,都會請些幫工,互相幫助,手藝好的大姑娘、小媳婦們圍坐在一起,邊包豆包,邊唠家常,歡樂祥和,其樂融融。

蒸豆包:将泡發好的幹苞米葉子,每個葉子上放1——2個豆包(豆包的上部與苞米葉子的上部一樣高),然後将葉子,從豆包的左右兩側向内折疊,再把苞米葉子的下端向上折疊,也有的人家光在簾子底部鋪滿濕苞米葉子,之後把豆包一個挨一個(有人把形容人多叫做裝豆包)地裝在鍋裡,裝滿後,蓋嚴鍋蓋,并用抹布把鍋邊溜(蓋的意思)嚴,大火燒半小時左右,掀開鍋,一鍋色澤金黃、柔光閃亮熱氣騰騰、香甜四溢的豆包就出鍋了。出鍋時,主婦們要趁熱把豆包,逐個用起子(用竹片或木片自制的長15厘米、寬4厘米左右,上部略厚,下部略薄)邊蘸涼水邊從鍋裡起出來。起鍋是個技術活,心不能急,手要穩準,豆包是粘性食品,容易粘連,起不好就會起“毛刺”,甚至露餡,影響品相,再逐個擺放在小蓋簾子上,拿到室外冷凍幾個小時,豆包就做好了。

再說起鍋之初,大姑娘、小媳婦們可不裝假,争先恐後就着鹹菜,吃着豆包,有的人家還能蘸上點白糖,算是主家的答謝午餐了,大家品評着各家豆包的顔色、味道,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還有一個小笑話,說的是當年大城市的知青,被老鄉請到家裡吃豆包,知青問:“豆包餡是怎麼進去的,也沒有縫兒啊?”還說“豆包好吃座難咽”,他們所說的“座”,就是包豆包的苞米葉子,他們壓根不知道,苞米葉子隻是蒸豆包需要的一種輔助材料,是根本不能吃的。這個笑話說明了東北老百姓和知青是親如一家的魚水關系。

豆包的保存:豆包凍好後,放到倉房的大缸裡保存,既能防止耗子糟蹋,又不風幹。待再食用時,拿回來放在簾子上熥(tēng,把熟的食物蒸熱)透即可,非常方便。

啃凍豆包子,是東北孩子當年一段美好的回憶。東北的冬天,一般人家都吃兩頓飯,中午的時候,孩子們跑累了、餓了,就到倉房裡偷來豆包,邊玩邊啃。凍豆包子很硬,有的孩子牙花子或嘴唇都被硌出血來,在豆包上形成血道道兒,孩子們照樣樂此不疲,大快朵頤。

燒豆包:在火盆或竈坑裡燒豆包,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老太太們守着火盆,平常不讓孩子們靠近,架不住孩子們咯叽,在火盆裡燒上幾個豆包,是孩子們最期待、最奢侈的美味。燒好的豆包,金黃軟糯,外焦裡嫩,聞一下,沁人心脾,吃一口,唇齒留香。

豆包是東北的傳統食品。它不但營養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傳承,開創了粗糧細作的先河。它不僅僅是一種食物,它獨特的味道,是兒女心中最悠長,最割舍不去的母親的味道,它已經成為連接母親與孩子的紐帶,成為一個連接遊子與家鄉的文化符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