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係現區名,得名于古代廣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與海印石、浮丘石合稱“廣珠三石”,又稱“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廣州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東,今海印橋、海印公園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李調元的《粵東筆記》、範端昂的《粵對“珠江三石”》均有記載。
清乾隆年間範端昂的《粵中見聞》記曰“廣城南海中,有片石湧出水面,廣袤數十丈”。相傳有賈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飛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記述了海珠石上有慈慶寺,種有古榕,清順治年間築有炮台等。宋代時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珠海晴瀾”。
海珠石遺址在沿江西路愛群荟景灣旁邊
在1990年編纂的《名城廣州常識》一書中的“掌故與傳說”中,以一個古老的神話傳奇故事,記述了海珠石的來源和珠江嘅得名。
傳說秦漢時期,趙佗在廣州建南越國,他有一顆鎮國之寶,稱陽燧寶珠,趙佗死後這顆寶珠成為陪葬品。當時有一位書生叫崔炜,很想見識一下這後來他因請神醫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為表謝意,讓崔炜到趙佗的墓穴地宮中去探訪,趙佗就把寶珠送給了他。後來,這顆寶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名“摩尼珠”,并準備把這顆寶珠帶回波斯國。有一天,船至廣州城南大江,兩岸風景秀麗,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寶珠欣賞,突然狂風大作,波浪翻滾,白光射入江中,變成一塊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樣閃閃發光,人們就把巨石稱為“海珠石”,同時把廣州城南的這條大江稱為“珠江”。
海珠石原為珠江河道嘅巨型白垩紀礁石
位置為今天沿江西路與新堤一橫路附近
海珠石因長年受泥沙沖積,漸與珠江北岸陸地部分連接,1928年被辟為海珠公園,民國20年(1931)擴築新堤(今沿江西路)時,與珠江北岸1932-1933年分别修築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橋均以此命名。建國後的1960年8月,河南區改名為海珠區,取其“海上明珠”之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