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在耗時三年以後,終于攻破南京城,如願以償地把親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從皇位上攆下來。
朱棣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造反舉動給曆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兩千年來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
西漢吳王劉濞、西晉汝南王司馬亮沒有實現的理想抱負,朱棣實現了。
因為朱棣造反的名氣實在太大,史學家把這次事件稱之為“靖難之役”。
自古以來,造反就是為了當皇帝,什麼清君側、替天行道一類的話術,全部都是蠱惑人心的東西。既然造反成功,接下來就得張羅着登基稱帝的事宜。
登基不是小事。
于國事而言,這是改朝換代。于造反者而言,這是人生逆襲。
無論出于哪種想法,登基诏書必須要寫的鋪陳華麗、名正言順。
朱棣的帝位本身來得不正,诏書更得找一個靠譜的人代筆。思來想去,整個大明王朝隻有一個人最合适,他就是方孝孺。
作為明代初期大儒宋濂的得意弟子,并且有着“當代韓愈”的美稱,方孝孺可謂是當時的天下文宗,讓他起草登基诏書真是再合适不過。
替新皇帝起草诏書,對知識分子來說,是一份天大的美差,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托關系走後門攬下這份活兒,但方孝孺堅決拒絕。
最終,他的拒絕惹怒了朱棣,淪為朱棣登基的頭一份祭品。朱棣在殺方孝孺時,心腹姚廣孝極力阻攔說“此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殺不得”。
朱棣不聽,非死不可。果然,姚廣孝之言一語成谶。方孝孺死後,大明王朝的讀書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走向滑坡,尤其是在氣節血性上,空空如也。
對比,有人點評方孝孺之死,說朱棣親手斬斷了朱明王朝讀書人的血性。那麼,方孝孺之死與讀書人血性,兩者到底有什麼關系呢?
死裡逃生,但終究難逃一死 方孝孺在年紀輕輕時,文章已經名揚天下,并獲得“小韓愈”的稱号。
天才總是早慧,方孝孺在讀書方面的天賦絕不是普通人所能企及。普通讀書人讀到最後,要麼成為呆若木雞的榆木疙瘩,要麼成為人情世故八面玲珑的社交高手。
方孝孺完美地避開了讀書人的通病,不但讀書讀的融會貫通,而且頭腦特别靈活,更重要的是沒有沾染士大夫愛慕虛榮的臭毛病。
上帝為人打開一扇窗,也必定為人關上一扇門。
雖然天才擁有異于常人的天賦,但天才的人生成長之路也同樣比普通人要坎坷。
方孝孺的父親叫方克勤,也是一位出類拔萃的讀書人,曾做過山東濟甯知府,在任上幹得不錯。但在洪武八年,因為“空印案”牽連其中,被朱元璋一并處決。
因為是犯事家屬的後人,即便朱元璋聽說方孝孺很有能力,也不肯重用他,隻是象征性給他一份類似皇宮教書先生的職務,給讀書人和皇子皇孫上課。
照理說方克勤沒有犯實質性的問題,但朱元璋的品性在曆史上是很有名的,“洪武四大案”震驚曆史,估計殺人殺到失心瘋了,光“空印案”慘遭殺害的人就高達三四萬。遇上朱元璋這樣的皇帝,隻能說方克勤也是倒了血黴。
在朱元璋時代,方孝孺一直被壓制着,沒有發揮才能的機會。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方孝孺熬啊熬,終于在23年後,把朱元璋熬死了。方孝孺迎來他人生短暫的輝煌時刻。
朱元璋總是叫人捉摸不透,他活着的時候不肯重用方孝孺。臨終之際卻反複叮囑接班人朱允炆,說“方孝孺有大才,可重用”。
一方面是爺爺的囑托錯不了,一方面方孝孺在後宮教書時,與朱允炆建立起不錯的君臣關系。
朱允炆一登基,立刻把方孝孺從皇家學校撈出來,帶在身邊委以重任。
方孝孺被起用時,感動得熱淚盈眶,自古知遇之恩無以回報,尤其是君臣關系,隻能鞠躬盡瘁、肝腦塗地。
朱允炆登基後,很多事無法做決定,必須找老師方孝孺商議拿策略。對方孝孺來說,人生的起起落落來得太突然。
先帝看都不看自己一眼,新皇卻把自己當成首席智囊,方孝孺自然會賣命替朱允炆幹活。
建文帝年輕不懂事,在齊泰和黃子澄的慫恿下,要搞“削藩”,但這麼大的事必須跟老師商量。也不知道方孝孺是不是被滿腦子“忠君報國”想法給蒙蔽了,居然同意了削藩的建議。
沒想到這一削,削出事了,燕王朱棣反了。
既然有人造反,那就趕緊平叛吧。在朝廷讨伐朱棣的過程中,方孝孺發揮了自身的才華,替朱允炆寫了一張又一張讨伐叛賊朱棣的檄文。
問題是寫文章能夠罵退叛軍的話,那還要将士打仗何用。朱允炆在頻繁失誤的狀态下,最終敗給叔叔燕王朱棣,當年圍繞在朱允炆旁邊的幕僚紅人全部淪為階下囚。
掐指一算,方孝孺的人生輝煌短短不足三年。還沒來得及使出所有的本事,人生便宣告謝幕了。
士風流弊 方孝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儒。朱棣造反成功後,因建文帝人間蒸發,很多文帝舊臣紛紛投靠朱棣,唯有方孝孺是鐵杆的舊皇派。
朱棣想,如果舊皇派最硬的骨頭投靠我的話,何愁天下士人不歸附。于是,在第一時間接見了方孝孺,希望方孝孺别跟自己作對,順帶手把登基诏書寫一下。
方孝孺堅持不寫。不寫就不寫吧,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方孝孺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送給朱棣。
正是因為這四個大字,讓方孝孺承受了封建社會最慘絕人寰的苦刑“誅滅十族”。
多出的一族是“認識族”,隻要方孝孺認識的或認識方孝孺的人全部無一幸免。
朱棣與方孝孺都是狠人。朱棣沒有意料到方孝孺的嘴如此狠,方孝孺沒有意識到朱棣的心如此狠。朱棣拿過“燕賊篡位”的诏書,問方孝孺難道不怕我誅你九族嗎?
方孝孺直接怼他說,别說九族,哪怕是誅我十族,我要是眼睛眨一下都算我輸。
結果,朱棣真的成全了他誅滅十族的“要求”。總共873口人,殺了3天才殺完。
方孝孺是一介書生,表面看是沒必要殺的,但站在朱棣的角度來說非殺不可。因為方孝孺不死,他的思想不滅,對自己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潛在的隐患。
但在殺方孝孺一事,滿朝文武都沒有人支持。他們跟朱棣心腹姚廣孝的觀點一緻,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所謂種子,就是思想火種的意思。
朱棣沒有聽進去這句勸告,殺掉方孝孺後,對大明王朝的政治思想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百年以内沒有出過一位政治思想家。
朱棣不是昏庸的人,别人的話,他從來都不聽,但是對姚廣孝言聽計從。而這次,姚廣孝說話也不好使。說到底,朱棣就是想毀掉以方孝孺為代表的明初政治思想。
從方孝孺死後,我們看明史不難發現明代的士大夫逐漸走向“流氓化”的道路。
明代中期,張居正、徐階、嚴嵩等人雖然能力很強,但他們毫無例外都是權臣,好事也幹,壞事也幹,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至于明朝滅亡時,士大夫都不配與氣節沾邊,全部淪為唯利是圖、貪生怕死的小人。
這一切的根源都是方孝孺被殺害的悲劇所引起的蝴蝶效應。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和動機發生了深刻變化,把讀書當作營生的手段,危急時刻願意獻身的人寥寥無幾。
有句話說,天道好輪回。
朱棣不聽旁人的勸告,執意要殺方孝孺,雖然除掉了眼前這顆眼中釘,但也為他的兒孫後代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