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Lóu)姓源出有:
源流一
遠祖始于商,是古代帝王颛大禹之後。據傳說,黃帝曆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由于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後來禹因治水有功,後受舜禅讓而稱帝。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的禅讓制度,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姒履癸),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因此成湯起而反之,率領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湯賜姒癸為“桀”,關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稱其為“夏桀”。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婁”字古義為“系牛”,就是牧牛。
源流二
源于姒姓,出自大禹後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姬發滅商纣後,就開始尋找大禹的後裔。直到周成王姬誦開始追封先賢古帝後裔時,終于發現大禹的第三十六世孫婁雲衢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便把他召來,特賜“木”為“樓”,封為東樓公,封他到杞邑(今河南杞縣)延續古杞國國祚,主管對禹的祭祀。到了戰國時期的周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簡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一舉滅杞國,杞簡公在位僅四年,就成了杞國的末代君主。
得姓始祖
杞簡公、犁婁、贛婁子、離婁。
遷徙分布
宋代時期,婁姓大約7萬人,全國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其次分布于江蘇,河南等地。明朝時期,婁姓人口急劇減少,大約有三萬兩千人,在全國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
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25位,人口約43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婁姓人口聚集排名前三的地區為貴州省、河南省、山東省。婁姓人口分布如下:
吉林省白山市、敦化市、河口市、集安市、吉林市;
遼甯省丹東市東港市;内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
黑龍江省大慶市杜蒙縣、綏芬河市;
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焦作市溫縣西南冷村、博愛縣、開封市通許縣、許昌市長葛縣、許昌市禹州市、鄢陵縣、原陽縣、信陽市明港區、濮陽市、漯河市臨穎縣、商丘市睢縣、平頂山市葉縣、漯河市、永城市、周口市商水縣巴村鎮;
貴州省的遵義市、綏陽縣、仁懷縣、桐梓縣、安順市、餘慶縣、鳳岡縣、湄潭縣、興仁縣、金沙縣、安順市、興義市、畢節地區、貴陽市、黔東南州、黔南州;
陝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岚臯縣;
河北省的滄州市、唐山市玉田縣;
浙江省的瑞安市、杭州市蕭山區、金華市、龍泉縣、台州市、東陽市、紹興市;
山東省的濟南市平陰縣、栖霞市、曲阜市、泰安市新泰縣、五蓮縣、日照市、滕州市、萊州市、諸城市、安丘市、臨沂縣、鄒城縣、章丘市、榮城市、聊城市東阿縣;
江蘇省的南京市、徐州市、邳州市、如臯縣、蘇州市、泰州市、銅山縣、連雲港市東海縣、興化縣;
重慶市的萬盛區,江西省的九江市、撫州市臨川縣、贛州市會昌縣;
湖北省的荊州市、孝感市、恩施市、鹹甯市、武漢市;
安徽省的合肥市、天長縣、明光市、泗縣、宿州市、滁州市、巢湖市;
雲南省的昆明市石林區、保山市龍陵縣;
湖南省的長沙市、浏陽市、婁底市、沅陵市、懷化市、張家界市、常德市桃源縣;
廣東省的廣州市、深圳市、東莞市、佛山市;
台灣省;
香港特别行政區;
澳門特别行政區;
越南、新加坡、美國。
以上地區和國家均有婁氏族人分布。
郡望
谯國郡:亦稱谯國、谯郡。東漢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設置了谯郡,治所在谯縣(今安徽亳州),仍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其時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之間的一帶地區。三國時期轄地在今安徽,河南兩省的靈璧縣、蒙城縣、太和縣、鹿邑縣、永城縣間一帶地區。
東陽郡:西漢時期置郡,三國時期孫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再分會稽郡置東陽郡,郡治在今浙江省金華分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金華市一帶。以郡在瀫水(即衢江)之東、長山之陽得名。金華設立郡府建置自此始。東陽郡屬揚州,領長山(今婺城區、金東區、蘭溪市)、烏傷(今義烏)、永康、吳甯(今東陽)、豐安(今浦江)、太末(今龍遊)、新安(今柯城、衢縣)、定陽(今常山)、平昌(今遂昌)九縣,治設長山。南朝梁紹泰二年丙子(公元556年)置缙州,陳天嘉三年壬午(公元562年)撤州,東陽郡改名金華郡,郡名金華自此始。隋朝開皇十三年癸醜(公元593年)改置婺州。故城區有婺城之稱,後曆為州、路、府治和專署駐地。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複置東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東陽郡置婺州,并于信安(新安)縣分置衢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婺州為東陽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為婺州,一直沿續到宋、元時期。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改為婺州路,元朝至正十八年辛巳(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名甯越府,元朝至正二十年癸未(公元1283年)改為金華府。明朝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金華府領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故有“八婺”之稱。
堂号
東陽堂:以望立堂。
谯郡堂:以望立堂。
自幹堂:以望立堂。
有容堂:以望立堂
敬德堂:以望立堂
字輩排行
遼甯東港婁氏字輩(原山東蓬萊):“成起義學永,德本和維貴,忠厚治家遠,相傳從玉奎”。
河南延津、通許、溫縣、博愛婁氏字輩:“汝永承先德延紹繼希宗孟仲伯和季淵源本世同泰運舒長化廣傅道濟光思榮敷錫遠贻裕慶其昌宣平安雲啟敬維敏政宏賢英琨璜瑜星華燦時中”。
河南葉縣、浙江紹興婁氏字輩:“大文已啟承先業師德長春玉侯昆耀祖光宗澤運廣居有仁義到永昌”。
曆史名人
婁 敬
因建議劉邦入都關中有功,被賜姓劉。漢高祖劉邦被匈奴打敗後,他曾提出“和親”政策,被劉邦采納。
婁 圭
婁圭:字子伯,東漢末南陽人。初依劉表,後歸曹操,戰馬超,建議夜建土城,倒水凍之,大敗馬超,圭功最多,曹操慨歎已計不及圭,後以恃舊不遜被殺。
婁師德
唐朝大臣。曾任監察禦史,應诏從軍,功吐蕃,八戰八捷。後官至同鳳閣鸾台平章事,掌管朝政,總管邊要達30年之久。為人寬厚,能容人。他的弟弟當了代州刺史,要赴任時,他問:“容寵已極時,你怎樣避免别人的嫉妒呢?”他弟弟說:“如果有人吐唾沫在我臉上,我抹掉就算了。”他說:“不要抹掉,要心平氣和地讓唾沫自己幹掉。”
婁 諒
明代著名理學家。字克貞,上饒人。少有志絕學。聞吳與弼在臨川,往從之。一日,與弼治地,召諒往視,雲學者須親細務。諒素豪邁,由此折節。雖掃除之事,必身親之。景泰四年舉于鄉。天順末,選為成都訓導。尋告歸,閉門著書,成《日錄》四十卷、《三禮訂訛》四十卷。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附會者,以程子論黜之。著《春秋本意》十二篇,不采三傳事實,言:“是非必待三傳而後明,是《春秋》為棄書矣。”其學以收放心為居敬之門,以何思何慮、勿忘勿助為居敬要旨。然其時胡居仁頗譏其近陸子,後羅欽順亦謂其似禅學雲。
王陽明曾向他求教,并得到“聖人可學而緻之”的啟迪。
婁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225位,人口約43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7%左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