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2-24 16:38:17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

  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是一部電影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部成功的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必會帶給觀衆極強的視覺吸引力,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病患題材的現實主義電影中人物塑造應具有典型性與社會性,通過寫實手法能細緻刻畫出病患這類邊緣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活動和生活狀态,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物背後的真實故事,引發觀衆的共情和社會的關懷。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2)

  本人的畢業作品《在路上》塑造出兩個具有典型性的社會邊緣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李博是一個胃癌複發、拖着病體仍要努力工作掙藥費的病患形象,江晨陽是一個缺少關愛、無家可歸、常常被街頭小混混欺負的中學生形象。

  影片通過典型的形象特征、典型的人物事件、典型的社會現實處境,在寫實的鏡頭語言下使觀衆體會到邊緣化人物的真實生活狀态與背後的艱辛。

  普遍性與個性統一的典型化人物 馬克思主義的“典型理論”認為個性隻是普遍性的載體,是表現和揭示普遍性的途徑。國内學者南帆也曾說“即使是描寫挑水人也不僅是寫某一個人,而是要借一個人寫出一切挑水的人”。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3)

  人類是生活的主體,故事的主體也在于人物,所以影片中主要人物的選擇要遵守“典型化”這一原則,這也是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大特征。

  現實主義電影起源于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目的是真實展現社會生活,批判社會的不良現象,使用自然光和較為簡單的電影語言形成真實的畫面影像,引發現實社會的群體性共鳴。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4)

  現實主義電影對人物選擇是具有代表性的,要承載當下社會群體的共性,通過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典型化人物和人物生存現狀反映現實、反觀社會。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注重對“普遍性”和“共性”的追求,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試圖用一個人物來代表或象征一個群體,在某種程度上更容易獲得一種廣泛的共鳴。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5)

  比如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主人公程勇,雖然生活拮據、生活窘迫,但對親情非常看重,通過對他親自照顧重病的父親吃飯,再窮也給孩子買上想要的運動鞋等細節描寫,刻畫出一個兼具孝子與慈父的豐滿的人物形象;

  再有,影片中對于慢粒白血病患者群體的生存境況描寫,也可以通過呂受益這個人物形象瘦弱的身軀、慘白的面容得到生動真實地呈現。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6)

  此外,像影片《無名之輩》中的馬嘉旗、胡廣生;《送你一朵小紅花》中的韋一航、馬小遠;

  《再見吧!少年》中的王新陽與母親等人物形象,都具有一鮮明的代表性,都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以小見大,描繪在生活中奮鬥的小人物形象。

  影片聚焦于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使人物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引起觀衆普遍的共情和社會群體的廣泛共鳴。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7)

  病患題材影片的特殊性在于“病患”這個人物或相近關系人物,他們是整個社會的小衆群體,通過記錄真實平凡的人物故事,塑造一個具有特殊性人物的本質狀态,反應整個病患群體的内心世界、家庭氛圍與社會現狀。現實主義風格的紀實影像能真實描繪出病患這類特殊群體的痛苦與無奈。

  影片《無名之輩》中的馬嘉旗因車禍導緻高位截癱,連自殺自己都實現不了;《我不是藥神》中的病患們,為了讓程勇賣給他們藥,摘下口罩。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8)

  這些正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真實還原出病患者的生活現狀,将這些底層民衆的生存困境再現于觀衆眼前。這些人物在疾患中展現出強烈的悲劇性,引起人們對社會中這一群體生存的思考和關注。

  複雜與真實兼具的多元化人物 随着現實主義電影的發展,多元化的影片進入觀衆視野,與之前影片中人物的單一化、絕對化相比,當下的現實主義電影人物塑造愈發趨向複雜化與去絕對化。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9)

  當下的現實主義電影人物中沒有單一的好壞之分,創作者更多用包容性的眼光去審視人性,用藝術的方式去塑造人物的複雜性、立體性與真實性。

  創作者有意将造成人物性格的因素全面化,将人性善惡邊界模糊化,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真實與現實。

  如病患題材影片《我不是藥神》中的程勇,賣印度藥的初心是為了賺錢,用商人的思維與病患接觸,在相處過程中與病患接觸,了解他們的生活,最後冒着被抓的風險免費發放藥品。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0)

  現實社會的複雜性賦予了現實主義電影多重的人物塑造,展現了更加強烈的社會現實,體現劇情張力。

  獨具社會人文關懷的邊緣化人物 情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病患題材着眼于病患與家人、病患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通過多種社會因素反映病患在現實生活中的處境,引發社會性情感,給予病患群體更多的人文關懷。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1)

  如《我不是藥神》和《送你一朵小紅花》這兩部影片,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會群體性人文關懷的展現,社會群體關懷對于病人來說有時比家人還重要。

  這兩部影片都對病友圈群體進行了真實描寫,用大段的鏡頭描述主人公與病友圈群體之間同病相憐的感情,細緻的描寫也刻畫出群像人物的生活環境,使觀衆了解這個陌生的群體,引發社會群體性關注,給予病患群體和社會底層生活群體更多的人文關懷。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2)

  影片《我不是藥神》中,通過呂受益這個病患人物使觀衆了解白血病病友的真實生活現狀。死亡率極高的疾病、糟糕的生活環境、昂貴的治療藥物都磨滅不了他們對生的希望,也最終促使主人公程勇看到病友真實的生活後進行違法售藥。

  影片通過對社會中身患惡疾卻沒錢治療的衆多患者中一小部分的描寫,反映出“買藥難,治病貴”的社會現狀,呼籲觀衆對這類群體給予關懷與理解,最後引發社會對醫藥系統和對醫療體系進行改革。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3)

  影片《送你一朵小紅花》中對假發店老闆這一人物的塑造,也起到了小人物反映大社會的作用。影片着重表現了更多的癌症患者群體和社會中平凡的小人物。

  通過主人公韋一航唯一的朋友假發店老闆和他組織的抗癌群,以小人物的的視角展示抗癌病友群的朋友們、為女兒治病不舍得吃飯的爸爸、聾啞的外賣小哥等感人的故事。

  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方法(病患題材影片中的人物塑造)(14)

  這些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的設置增強了影片的真實感和現實感,使影片更加貼近生活、貼近觀衆,一幕幕溫暖人心的畫面緩和了沉重的話題氛圍,賦予影片強大的治愈力。

  這兩部影片以貼近社會現實的真實描寫,使觀衆對病患這個群體的真實生活有所了解并為之動容,強烈飽滿的情感與社會無盡的關懷,又展現出生命的脆弱與偉大和社會人道主義關懷。

  關注我,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内容。#頭條創作挑戰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